对食物IgG检测说不

大约十几年前,食物IgG检测逐渐进入国人视线,大医院小诊所纷纷开展这项检查,以诊断“食物不耐受”。更有甚者,认为“食物不耐受”与特应性皮炎、哮喘、偏头痛、自闭症等许多疾病相关,试图通过饮食回避来改善症状。

什么是食物不耐受

食物不耐受是指难以消化或代谢某种特定的食物,在普通人群中发生率15%-20%。在肠易激综合征和其他功能性胃肠道疾病患者中可高达50%-80%。食物不耐受可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但多数涉及消化系统,常见症状包括肠道产气过多、腹胀、腹痛以及腹泻。

发生食物不耐受时,症状的严重程度往往更多与食物的摄入量直接相关,而对于免疫机制引起的食物过敏,即使是微量的食物也可引起严重的反应。例如,患者吃一两个草莓不会出现任何症状,但吃一整碗草莓后口周会出现红斑和刺激表现,那么这很可能是对草莓不耐受,而不是IgE介导的免疫反应。其原因可能是一些浆果(如草莓和蓝莓)含有天然的类组胺物质或能够释放组胺的化合物,可在部分儿童和成人中引起轻微的皮疹、瘙痒或荨麻疹。其他天然含有相对较多“生物胺”的食物还有巧克力、西红柿和香蕉。

食物IgG可以提示食物不耐受或食物过敏吗

既然食物不耐受不经过免疫机制诱发,那么免疫球蛋白IgG与食物不耐受则不存在相关性。那食物sIgG是否提示过敏呢?欧洲变应性反应与临床免疫学会(EAACI)明确指出:食物sIgG4与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无关,是免疫系统暴露于食物组份的生理反应。食物IgG4检测不应作为食物过敏和食物不耐受的检测项目,同时不应作为食物相关主诉患者的检测项目。额外的检查会造成不必要的医学随访、饮食限制和生活质量的降低,以及额外花费,过度的饮食限制还有可能会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再做食物IgG检测

事实上,国内仍有不少医疗机构在开展IgG检测,国外不少搞替代医学的非主流诊所,也都曾经或正在开展这项检查。根据食物IgG阳性结果推断“食物不耐受”,并指导患者“忌口”,给患者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美国变态反应哮喘和免疫学会(AAAAI),在食品不良反应的诊断和处理指南里这样评价:IgG及其亚类诊断食物不耐受不具有临床相关性,没有循证依据,缺乏足够的质量控制,不应该开展。加拿大过敏和免疫学会(CSACI)更清楚地表明了立场:我们强烈反对通过检测 IgG来诊断食物不耐受,基于压倒性的共识都反对这种检查方法,执照的执业医师和药师同道,都不要做这种检查。澳大利亚免疫和过敏学会(ASCIA)指出:即使没有任何的不舒服,对食物的IgG抗体通常在健康成人患者和儿童中都能检测到。没有可靠的证据能证明,在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时,检测IgG抗体是有用处的。事实上,IgG抗体反映了曾经暴露于某种过敏原,吃过某种事物,但并不代表着不耐受和有病。这些并不可靠的检测,可能会导致不适当的和不必要的饮食限制,或可造成儿童的营养不良。南非的过敏学会针对IgG检测还专门有个立场声明:到目前为止,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检测IgG对诊断食物过敏或不耐受有任何价值。德国柏林夏里特医学院的研究认为:不管是健康人或者是病人中,都能检测到常见食物抗原的IgG抗体。食物特异性IgG的测定是没有临床相关性的,不应该用来进行食物过敏/不耐受的诊断。新加坡国大医院儿科也认为: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能表明这个试验(IgG)对过敏/食物不耐受有任何诊断价值。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012.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