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疹的中医渊源
湿疹是皮肤科疾病中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一般人群的发病率为7.5%,截止目前湿疹的病因尚不清楚,目前多认为是机体内部因素,例如皮肤屏障功能受损、免疫异常、环境因素等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不同位置的湿疹不同名
湿疹在古代文献中的记载,最早见于按照形态特征来描述的《五十二病方》中"露疕",《内经玉机真藏论》中的"浸淫疮",《肘后方》中的"湿癣"及《诸病源候论》中的"干癣"等。按照部位来命名的,如《肘后备急方》中生长于手足部的湿疹载为"㾸疮",发生在耳朵处的则名"月蚀疮"、"旋耳疮",《诸病源候论》中将长在脐部的湿疹载为"脐疮",《外科启玄》和《外科正宗》里将阴囊湿疹分别称为"胞漏疮"和"肾囊风",《外科大成》中的"四弯风"多指发生于肘部、膝部弯曲地方的湿疹,《疡科心得集》中的"乳头风"即指乳头湿疹等。
关于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心火
如《内经》中《素问﹒至真要大论》道:"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明确指出了疮疡的发生多与心火相关。《诸病源候论》中亦指出,浸淫疮,即湿疹,是由于心中有风热,郁而发于体表肌肤而成。
脾虚湿蕴
《内经﹒素问》中指出,诸湿肿满的疾病,都与脾相关。清代《疡科心得集》中认为,湿毒疮,即湿疹,是由于脾胃受损,致湿热内生下注,发于肌肉而成。脾主水湿之运化,主管津液的输布,若素体阳虚,或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致脾阳不振,水湿内盛,发于肌肤而形成湿疹。
肝风内动
《瘍科心得集》中描述,乳头风,即现代乳房湿疹,是由于暴怒抑郁等情志改变,使肝经郁火失于疏泄所致的。肝藏血,肝火盛则血热,热极生风,可郁于肌肤。另外,肝主疏泄, 肝气郁结,气行不畅,气不行水,则水湿运化失司,水湿外溢肌肤,亦可导致湿疹。
肺主皮毛
《诸病源候论》中有云"肺主气,候于皮毛。"肺气虚弱,则皮肤腠理门户与外界相通,风湿之邪趁机而入,发为湿疹。
其他:六淫方面,如《诸病源候论》中认为,湿疮日久,是由于外感风湿,与体内湿热相搏,以致头面身体皆可发病。己经明确指出湿疹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风、湿、热三邪。经络方面,如《外科正宗》中描述由于肝经感受风湿导致了肾囊风,即现代的阴囊湿疹。
对湿疹治疗的认识
外治法
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述:"浸淫疮,黄连粉主之。"提出祖国医学关于治疗湿疹的方药;晋代《刘渭子鬼遗方》记载五黄膏和恶疮膏等可用于疥癣疮毒的治疗;明代《外科正宗》中指出,用蛇床子汤外洗的方法治疗肾囊风,即现代阴囊湿疹。同时提出通过用针刺手法去黑血,再用神灯照熏皮损的外治法来治疗湿疹。
内治法
元代《丹溪心法》中认为疮疡与火热之邪有关,可用四物汤加黄连、大力子、甘草、黄芩。《圣济总录》指出浸淫疮多属风热蕴于心经,可用升麻汤治疗,具体方药如升麻、大黄、黄岑、白药、枳实、甘草等。《医宗金鉴》中认为湿疹"治宜清热并消风",提出了初服升麻消毒饮,抓破渗液后服用消风散的方法。亦有清代《外科大成》中记载可以用当归饮子方加柴胡和栀子来治疗外阴湿疹,另外肝脾郁火者和肝肾亏虚者分别可用八味逍遥散、六味地黄丸,而五积散加黄柏、牛膝可用于治疗经脉失调、气血不畅从足阳明经发病的妇女。这些理论都充分体现古代医家对湿疹辨证论治的思想。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05.html


不凡
去年,被诱发了两次荨麻疹(从小就有这个病根),诱发两次荨麻疹的共同点是吃了砂锅后第二天诱发的,吃扑尔敏和地塞米松缓解症状,但是这两种药吃了会有副作用,有一次吃了药后,恶心反胃,肚子里的水全吐出来了,休养几天就恢复了。
两天后,小腿多了类似湿疹的症状,很痒,手背起密密麻麻的小红点,倒不是很痒,几个小时后会消退,但是每天都会起小红点,我堂妹听说了我的病情,让我买维生素C咀嚼片,我吃了后,小红点消退得快,大概半个小时左右见效。
Nono@不凡
维生素C的效果竟然这么好!我们一般还是吃中药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