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后的白斑

炎症后白斑病又称获得性色素减少症,属于后天获得性疾病,并非原发性黑素细胞结构或功能缺陷所致,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黑素细胞或黑素减少、传输障碍或代谢异常等引起的白色斑点或斑片。临床多见于各种炎症性皮肤病 ,如扁平苔藓、银屑病、玫瑰糠疹、白色糠疹、花斑癣、梅毒、麻风和烧烫伤等,多为良性疾病,但个别疾病仍会对患者的容貌和身心健康产生影响,甚至致残。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临床常见的相关疾病,以便正确诊断和尽早干预。

色素减少型花斑癣

花斑癣是由马拉色菌属引起的浅表真菌性皮肤病,临床表现各异,色素减少型对患者影响较大,尤其在暴露部位,其色素减少是由马拉色菌产生的壬二酸抑制了DOPA和酪氨酸酶,进而抑制黑素合成,同时电镜显示其黑素细胞内的黑素异常,不能传输至周围的角质形成细胞中。该病真菌镜检阳性可确诊,抗真菌治疗有效,色素减退消退较慢。

进行性斑状色素减退症

(progressive macular hypomelanosis, PMH),PMH临床特征为躯干对称出现边界不清的圆形、椭圆形色素减退斑,部分于躯干中线处融合,白斑主要侵犯腰背及腹部(占40%),很少侵犯面颈部。1987年,Borelli 等首次描述,病因尚未明确,目前较认可痤疮丙酸杆菌感染学说。Wood灯下皮损部位可见点状红色或橙色荧光。治疗包括紫外线光疗、口服异维A酸和局部过氧化苯甲酰凝胶,本病有自限性,但易反复。

麻风

麻风是由麻风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人的皮肤和周围神经,其皮肤症状出现早于神经组织。结核样型麻风最易出现色素减退斑,可能是麻风分支杆菌导致皮肤萎缩,同时破坏了表皮内的黑素细胞,造成其数目减少,临床好发于面部、四肢和臀部。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发病部位畸残;另外未定类麻风除红斑外,也可以表现为色素减退斑。

皮肤利什曼病后色素减退

(macular postekala-azar dermal leishmaniasis, PKDL),PKDL是内脏利什曼病的并发症,90%的病例报告有内脏利什曼病病史(长期发热、肝脾肿大和体重减轻)。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因地区而异,色素减退斑可出现在身体任何部位,但在印度患者中口周色素减退斑最为常见,之后可以扩散到其他部位,未经治疗可持续存在,治愈判定为治疗后1年内无复发。

梅毒性白斑

梅毒患者可发生白斑,称为梅毒性白斑,是二期梅毒疹的一个少见特征,临床特征为颈部与肩胛部散在、边界不清、指甲大小的白斑,程度不如白癜风,好发于女性,可伴或不伴有脱发,白斑常先于红色梅毒疹出现。

色素减退性蕈样肉芽肿

(hypopigmented mycosis fungoides, HMF),HMF是斑块期MF的一种罕见临床变体,于1973年被Ryan等人首次报道。其典型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无症状多发性色素减退鳞状病变,常见于躯干和肢体近端,年轻人(如儿童)和肤色较深人群更易患病,活检有助于确诊,光疗治疗效果良好,但部分患者病情易反复。

白色糠疹和脂溢性皮炎

白色糠疹和脂溢性皮炎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二者均可以引起炎症后白斑病,前者好发于儿童,尤其特应性皮炎儿童,后者多见于有过敏体质的成人。

其他因素

除上述疾病外,临床上能够引起炎症后白斑病的因素还很多,如暴晒、药物、冷冻、烧烫伤和激光治疗等,其中皮质类固醇注射治疗(局封)值得重视,通常在注射后几周发生,可沿淋巴或静脉分布,伴或不伴有皮肤萎缩,随着时间的推移,白斑大多可自行消退。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10.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