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思维优势

中医皮肤科起源于中医学科本能,奠基于近代,兴盛于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发展、壮大,究其原因,除了具备有中医学优势外,自身的特点、特色是其强劲的内动力。

中医皮肤科思维优势

中医学的直观思维模式可以分解为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而意象概念、直觉判断和类比推理都是基于“象”的直观性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观物取象方法在中医学中的灵活运用,体现了中医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结合、时间与空间思维结合、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的优势。

象思维与概念思维结合

“象”有三重涵义:一指事物可以感知的现象,包括肉眼可以看见的物象和肉眼无法看见但可以感知的物象;二指摹拟的象征性符号,如卦象、爻象;三指取象、象征,为动词意。“象思维”是传统中医学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强调在自然整体性的大前提下,对事物进行分析和概括,总结事物的运行规律。其是人类最早产生的基本思维,也是中医学的原创思维,为中医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以逻辑思维为基础,以非逻辑思维(包括直觉思维、想象思维和灵感思维等)为主导,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协同作用的结果。其是比理性思维更本原的思维,是可从中产生逻辑概念思维的思维。象思维是灵活的、无边界的,可大可小、变化无穷,可线性的亦可点面结合,更是多维的。其不单能指导人们司外揣内、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老年瘙痒症之皮肤干燥,可判断其气血荣养肌肤机能减退,亦或肾阳不足,气化无权津液不能布散全身;且能无限扩展人们认识事物的可能性,比如古人观天以塑二十八星宿之说,依据其出没和中天时刻来定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等。

概念思维包括外沿和内涵 2 个方面,从外沿上限定其界限,比如病种与病种间的界限、病与病之间的区分;从内涵上体现其特点及要素,如现代医学条例清晰之诊断标准。而象思维没有外沿的束缚。放大、发散对事物的认识,可举一反三,如《素问·五脏生成篇第十》曰:“夫脉之小大,滑涩浮沉,可以指别。五脏之象,可以类推。五脏相音,可以意识。五色微诊,可以目察。能合脉色,可以万全”。亦如异病同治之理、天地人三才之说的广泛应用;而缩小、聚焦事物可以简驭繁,比如伤寒论中少阳证之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从眼目以抓主证,取截断之法。象思维好比一个庞大纷繁而无序的网络,但从其中又可清晰的、随意的亦或偶然的勾勒出各种有序的片段、结论以及思想。

中医皮肤科的思维优势,在于在概念思维的基础上合理并善于运用象思维。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从概念思维理解,其诊断依据充分,给予明确的治疗手段,而脱发、口腔溃疡、失眠等附属表现无好转情况,则时常无从入手,中医可辨证论治;另外,当诊断依据不充分时,疾病处于边缘化的状态,同样出现上述症状等,中医皮肤科从象思维的指导下,仍可辨证论治以奏效。

时间与空间思维结合

现代中医皮肤科与时俱进。所谓空间思维,是指基于空间,从空间的事物着眼,对空间事物迅速高效地进行一系列分析判断应对及再调整处置完整谋事的思维过程。现代医学重还原论,运用空间思维,从细胞、分子以及组织学等机制,分析及架构皮肤病的病生立体改变。相对时间思维,其体现的是某个节点的疾病状态。而时间思维重视疾病发展不同时间的变化,是动态延伸的。中医在认识疾病方面,不只重视整体观念,亦讲求“恒动”论。恒动,就是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

中医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等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式。中医重整体强调的是多要素关联性;恒动观注重在确定与变化之间寻求规律。中医学“证”的概念,是对疾病的某一阶段的四诊资料的高度概括,即是对时间思维的经典体现。

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发展,高度结合了空间思维与时间思维,对疾病的认识有了完善的横向扩展与纵向延伸。横向扩展如皮肤科疾病的分类参照现代医学对疾病谱的界定,皮肤组织病理学角化异常、增生性疾病、界面改变,基因异常以及肿瘤的分类,以满足对病种繁多的皮肤病的分类认知;纵向延伸如中医理论对各种皮肤病的发展过程的整体把握,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女生理随年龄变化的论述、对麻疹、风疹等传染性皮肤病的时间认识,伤寒论六经辨证中“欲解时”的数术概念以及疮疡、痈的治疗之消、托、补三法,都完美的体现了中医认识人体及诊疗疾病的时间思维。这种时间思维和空间思维的结合,无疑更适于目前皮肤科疾病动态(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的诊疗。

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结合

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与自然辩证法统一,阴阳学说之对立统一、互生互化、消长平衡,五行学说之生克制化,藏象学说之表里互通、因果形成皆符合逻辑思维推理。但其能发展进步至今不衰除了基础理论因素符合逻辑思维外,法宝即是经验思维。中医文化及中医学传承五千年,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在创新中进步。殷商甲骨文之疥、癣、疕、疣、砭石疗法,《周礼》之医分四科包括疡医,《五十二病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之皮病论述,晋隋唐宋元的各家皮病相关总结,到明清中医外科发展鼎盛时期之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形成,再到近代中医皮肤科逐渐从中医外科脱离出来而形成新的三级学科,并进入发展的兴盛阶段……这一系列的发展都离不开每一代医家的经验思维总结。

中医皮肤科临床工作中经验思维的体现,如无风不作痒,见善行数变、游走不定、发无定处考虑到风邪为患,见糜烂流滋、重浊黏腻、留恋不去考虑到湿邪为患,见焮肿疼热、口渴心烦、血妄发斑考虑到热毒为患,见痒如蚁行、热后尤重、夜间为甚考虑虫邪作祟,以及疮疡之阴阳、病性之寒热、病位之深浅、病势之顺逆、病程之长短、病情之往复、体质之辨识、肿痛之分类等不胜枚举。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21.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