烫伤的中医外治法
烧烫伤是由于热(火焰,灼热的气体、液体或固体)、电能、化学物质、放射线等作用于人体而引起的一种局部或全身急性损伤性疾病。在古代,一般以火烧和汤烫者居多,故又称为水火烫伤、汤泼火伤、火烧疮、汤火疮、火疮等。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出现了化学烧伤、放射性烧伤、电击伤等。中医学在治疗烧烫伤方面历史悠久。如《外科启玄》火烧疮记载:“火之为物,性最急。能烧万物,顷刻为灰,何况人乎,重则致死,轻则为疮,皮焦肉卷。”《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汤火伤记载:“此证系好肉爆伤,汤烫火烧,皮肤疼痛,外起燎泡。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强热侵害人体,导致皮肉腐烂而成。主要有火焰、热水(油)、蒸汽、电流、激光、放射线、化学物质和战时火器等。轻者,仅皮肉损伤;重者,除皮肉损伤外,因热邪入里,火毒攻心,耗气伤阴,阻滞脉络,而致气阴两伤之象。或因火毒侵入营血,内攻脏腑,导致脏腑失和,阴阳平衡失调,重者可致死亡。
辨证要点
热为阳邪,热盛伤阴,湿毒未净,症见发热、口干引饮、便秘、尿短而赤,唇红而干,舌苔黄或黄燥,或舌红无苔,或舌质红而干,脉洪数或弦细而数,为火热伤阴证。
邪热渐退,气阴未复,久病耗损,气血两伤,症见低热或不发热,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夜卧不宁、自汗、盗汗、创面皮肉难生,苔薄白或薄黄,舌质淡红或胖嫩,舌边齿痕,脉细数或濡数等,为气血两伤证。
火毒内陷,症见壮热烦渴,躁动不安,口干唇燥,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而干,苔黄燥或焦干起刺,脉弦数。若火毒传心,可见烦躁不安,神昏谵语;火毒传肺,可见呼吸气粗,鼻翼扇动,咳嗽痰鸣,痰中带血;火毒传肝,可见黄疸,双目上视,痉挛抽搐;火毒传脾,可见腹胀便结,便溏黏臭,恶心呕吐,不思饮食;火毒传肾,可见浮肿,尿血或尿闭。
外治法原则
治则治法烧伤创面是烧伤后一系列严重变化的根源,故创面的正确处理是很重要的,必须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不同的创面,不同的阶段,应选用不同的方法。
小面积轻度烧伤,可单用外治法;大面积重度烧伤,必须内外兼治,中西医结合治疗。外治在于正确处理烧伤创面,保持创面清洁,预防和控制感染,以促进愈合为原则。深Ⅱ度创面要争取和促进痂下愈合,减少瘢痕形成;Ⅲ度创面早期保持焦痂完整干燥,争取早期切痂植皮,缩短疗程。
常用外治药物
烧伤烫伤散
组成:寒水石20g,生大黄20g,人工体外培育牛黄0.3g,赤石脂20g,煅牡蛎20g,地榆20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干燥。
适应证:烧烫伤初期,创面清洁后使用。
方解:生大黄清热解毒,活血逐瘀;寒水石、牛黄清热泻火,消肿止痛;赤石脂味酸涩,外用收湿生肌敛疮;煅牡蛎收敛固涩;地榆苦寒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烧烫伤之要药。调剂要领:取烧伤烫伤散配方颗粒1剂,研磨成微粉,装器皿,备用。既可干用,也可浸泡香油使用。每日3~4次。
黄连膏
组成:黄连9g,当归尾15g,生地30g,黄柏9g,姜黄9g。上述药物为1剂用量。
功效:清热解毒。
适应证:烧烫伤中期,创面有感染者。
方解:黄连、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生地甘寒,入血分,善于清热凉血止血,且甘寒质润,又能清热养阴;当归尾破血逐瘀之效强,活血行滞止痛;姜黄破血行气,通络止痛。
调剂要领:取黄连膏配方颗粒1剂,研磨成微粉,装不锈钢药杯中,加入医用凡士林,放70℃温水中热浴,同时用玻璃棒顺时针搅拌至药物和凡士林混合均匀,然后移出药杯,常温保存备用。使用要点:每次清理创面后,用纱布轻轻蘸干,然后取适量黄连膏涂抹在皮损处,且涂抹厚度以微微可见皮损为宜,每日2次。
生肌玉红膏
组成:紫草50g,白芷、甘草、当归各30g,血竭12g,乳香15g,没药15g,白蜡120g,香油500g。
功效:清热解毒,收敛生肌。
适应证:烧烫伤后期,腐脱生新时。调剂要领:白芷、甘草、当归、乳香、没药入香油内浸泡1~3日,入锅内加热(温度控制在160℃左右),炼40~60分钟,至药料熬成焦黄色为止,过滤去渣,煎沸,入血竭化尽,投入白蜡微火化开,稍凉后加入轻粉细末12g,搅匀成膏。可直接涂患处,或涂纱布上贴患处。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25.html


缙哥哥
生肌玉红膏在制剂实验室做过,还拿回宿舍留着备用了,哈哈哈哈哈哈
Nono@缙哥哥
是不是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