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斑,叫褐青色痣

褐青色痣(naevus fusco-caeruleus zygomaticus)是好发于颧颊部、下睑内侧、鼻根部、鼻翼、上睑外侧及颞部、前额外侧的面部“色斑”。上世纪80年代报道至今,由于对该色斑疾病的认识的角度不同,称呼也各异,比较常见的有如下几种:堀母斑(Hori nevus);迟发性两侧性太田痣样色斑(ABNOM) 又称获得性太田痣后天性真皮细胞增多症(ADM);1997年国内学者卫连坤开始报道此病,采用了褐青色痣的叫法,由此,国内医生沿用至今。

临床表现

16-20岁左右,在上述六个常见部位,双侧对称出现的灰色、灰褐色、深褐色“色斑”。色斑形态与发生部位具有一定相关性:颧颊部、上睑外侧及颞部,主要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孤立不融合的色素斑点(块),而在上睑内侧、鼻根及额部外侧处色斑,多融合为斑片状。

 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临床皮损表现(1.好发年龄;2.好发部位;3.色斑形态)诊断基本可明确。病理表现有助于理解色斑形成原因及机制,以及更好的指导治疗、判断预后。

该色斑主要需与以下疾病相鉴别。

太田痣  

幼儿与青春期两个发病高峰,单侧发病(偶见双侧),可累计巩膜和上颚。

雀斑   

学龄期(4-6岁)出现、面中部(两颊+鼻背)、小斑点,冬轻夏重。

脂溢性角化(老年斑 

中老年,好发于两侧面部、手背等曝光部位,斑状或疣状。

治疗

基于对其病理特征——真皮(病灶深度)黑色素细胞增多(靶细胞)的了解,让我们的治疗有了明确的方向。运用选择性光热作用理论,以真皮黑色素细胞内的黑色素为靶基,采用Q开关激光,如Q开关红宝石激光(694nm)、Q开关翠绿宝石激光(755nm)以及Q开关Nd:YAG激光(1064nm),在临床上均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别于雀斑、老年斑等表皮斑,褐青色痣的黑色素细胞病灶较深,一次激光治疗后,可使大部分的色素颗粒被击碎从而间接破坏增多的黑色素细胞。破坏的色素颗粒(靶基)及细胞碎片(靶目标),需要3-6个月的时间吸收、代谢排出体外,因此该“色斑”需要多次治疗,每次间隔4-6个月左右,3-5次即可治愈(因不同激光仪器性能不同及患者个体差异而不同),根据临床实践及其他医生学者大量临床报道来看,总体效果满意。治愈后很少复发。

治疗的注意事项

①  治疗前无需特别的处理。进行激光治疗前,应指导患者防止日光晒伤。一旦日光晒伤后,激光就会被表皮基底层的色素吸收掉,难以到达真皮的黑色素层,继而影响到治疗效果。

②  对合并黄褐斑以及皮炎的患者,应先尽量治疗好这些疾病,待症状减轻后再进行激光治疗。这类情况如果直接进行激光治疗,可能会导致炎症加重,出现短期的色泽加深,需事 先告知患者可能出现不满意的效果。

③  指导患者在激光治疗后进行创面处理(对治疗部位软膏的涂抹、纱布的覆盖)。特别告诫患者在治疗后6个月内避免摩擦患处。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42.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