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伴运动性麻痹

带状疱疹伴运动性麻痹是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后引起的并发症,是一种局灶性、非对称性的神经源性损伤,影响肌节与皮疹分布相对应。这种并发症发生在躯体上,包括颅脑(面神经受累时的Ramsay-Hunt综合征)和外周神经性病变(四肢、膈肌或腹部肌肉的节段性瘫痪)以及内脏(累及泌尿系和胃肠道可导致膀胱功能障碍和结肠假性梗阻)。

目前,运动性麻痹确切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一些学者认为,背根神经节周围的局部炎症会导致神经周围结构的血管增多或血管神经屏障的破坏,从而导致运动障碍。而考虑到运动功能受损的范围与疱疹相关皮损分布的关系,多数学者认为,VZV是从脊神经节直接或间接传播到脊髓前角细胞、前神经根和远端神经,从而引起运动神经损伤和功能改变,导致带状疱疹运动性麻痹的发生。

运动性麻痹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约为58.3岁。高龄是运动性麻痹的明确影响因素,其他影响因素,包括性别、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免疫抑制患者患此病风险可能会上升。据相关报道,在HZ患者中可观察到0.5%~5%的运动神经受累。运动神经受累症状一般发生在皮疹出现后1~8周内,极少数情况下,运动神经受累的症状会在皮损发生之前出现。

运动性麻痹最常见的受累部位是头部和面部,其次是四肢。而在带状疱疹四肢节段性运动性麻痹患者中,上肢比下肢更容易发病,上肢最常见于C5-C7节段,下肢最常见于L1-L4节段。但在另一项研究中,上肢和下肢受到的影响几乎相等。

带状疱疹伴运动性麻痹的临床诊断主要取决于患者的皮疹及疼痛,其次是肌肉无力病史。此外,影像学、神经生理学研究有助于诊断和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Jones等报道在49例带状疱疹伴运动性麻痹患者中,有26例患者接受了相关病变节段的MRI检查,发现在14例节后病变患者中有9例的MRI检查显示异常。Zubair等报道,10例患者中有7例MRI检查出现神经信号增强或增大等异常。除了影像学,肌电图检查也可帮助识别神经损伤的类型和部位,且具有较高的敏感性。Mondelli等在一项神经肌电图研究中报告,158例带状疱疹患者中有19%出现运动性麻痹。在我国报道的相关病例中,有26例患者接受了肌电图检查,均显示相关神经损伤。

带状疱疹伴运动性麻痹的治疗

主要是在常规、适当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根据相应的临床表现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以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方法包括早期抗病毒治疗、应用止痛剂、保护受损肌肉和渐进式康复锻炼,这种循序渐进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避免肌肉萎缩、水肿和挛缩。此外,由于SZP患者比普通的带状疱疹患者病毒传播和炎症反应更广泛,建议尽早使用糖皮质激素和阿昔洛韦进行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引起的运动无力预后相对较好,超过60%的运动性麻痹患者在12个月内完全恢复,17%的患者可能发生永久性瘫痪。

运动性麻痹是一种相对罕见的并发症,因大部分皮肤科医生对其没有充分认识,可能会误诊或延误治疗。本研究结果强调,在带状疱疹合并急性运动无力的鉴别诊断中,临床医生应警惕带状疱疹伴运动性麻痹可能性,并及时进行治疗,以避免发生误诊或延误患者治疗,产生永久性后遗症。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55.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