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火理论

“阴火论”最初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提出,对后世理论影响深远。

阴火的内涵

 阴火之本质为相火

关于“阴火”的概念在《脾胃论》原著中有“心火”“肾火”的不同描述,如《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所言:“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又如《脾胃论·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曰:“夫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肾与膀胱受邪。膀胱主寒,肾为阴火,二者俱弱,润泽之气不行”,二者虽有“心火”“肾火”之别,然其实质都是相火。从上述条文看出,阴火起源于下焦,上连及心,心君火令不行,则由相火替代,所以阴火的本质为相火。这个不主令的“心火”是由下焦“阴火”导致的,所以又称“心火者,阴火也”。阴火为相火的观点亦可从“如时头热躁,是下元阴火蒸蒸发也,加真生地黄二分、黄柏三分”(《脾胃论·调中益气汤》)、“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等条文中予以佐证,“下元阴火”“阴火乘土”等均提示“阴火”为起源于下之“相火”。

阴火之起源为脾胃虚弱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载:“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脾胃论·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言:“脾胃既虚,不能升浮,为阴火伤其升发之气”,指出脾胃虚弱时,易致阴火亢盛,而阴火又损伤了脾胃的升发功能,继而导致“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因此,脾胃虚弱为阴火产生的基础。

阴火的病机

阴火损耗元气

“火与元气不两立”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载:“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认为阴火即相火,属于元气之贼,容易损伤元气,两者不相融,有阴火则损耗元气,也可以理解为元气运行正常则无火,元气运行不畅则有火,元气运行不畅的表现就是元气衰。元气与脾胃功能密切相关,“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若“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可见脾胃强则元气足,元气足则无阴火,反之,脾胃弱则元气衰,元气衰则阴火生,阴火生则耗元气,形成恶性循环。

阴火致升降失调

《脾胃论·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曰:“饮食劳役所伤,自汗小便数,阴火乘土位,清气不生,阳道不行,乃阴血伏火”,“脾胃既为阴火所乘,谷气闭塞而下流,即清气不升,九窍为之不利”,明确指出了脾胃虚弱,阴火乘虚侵袭脾胃,影响脾胃的升发功能,致清气不升,谷气下溜,出现升降失调的病机。

 阴火生内热

《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云:“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盖阴火上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并指出本证与外感风寒不同,本证为“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属于“伤其内为不足,宜补”,而“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泄之”,两者病机不同,治法亦不同。简而言之,脾胃(元气)与阴火间是相反相成的关系,即若脾胃(元气)足则无阴火,若脾胃(元气)衰,则阴火旺。阴火盛后又反过来影响脾胃之升降功能,引起内热生烦之病症。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84.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