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散性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通常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播散性带状疱疹通常发生于恶性肿瘤、免疫缺陷患者或年老体弱患者,极少发生于免疫正常患者

 概况及发病危险因素

带状疱疹是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virus,VZV)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带状疱疹是皮肤科常见病,除皮肤损害外,常伴有神经病理性疼痛,常出现在年龄较大、免疫抑制或免疫缺陷的人群中,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带状疱疹通常典型的临床表现为沿单侧周围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常伴有明显的神经痛。播散性带状疱疹是带状疱疹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约占2%~10%,临床上在原发区域外或相邻皮肤节段外有20个以上水疱即可诊断,其临床病理学特征与普通带状疱疹相似却又有其独特之处。

播散性带状疱疹好发于老年人,平均年龄53岁,发病年龄在3~89岁均有报道,且有研究表明随着年龄每增加1岁,播散性带状疱疹发生的风险会增加1.064倍,提示年龄可能是其发病的影响因素之一。

激发播散性带状疱疹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清楚。播散性带状疱疹很少发生在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中(2%),但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5–30%。文献报道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及恶性肿瘤等是老年人常见的发病诱因;对中青年患者,劳累、精神压力大、HIV感染、化疗、免疫抑制和骨髓移植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亦可引发疾病。

临床表现

播散性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多样, 临床上在原发区域外或相邻皮肤节段外有20个以上水疱即可诊断。原发皮损多见于头面部、胸背腹部、腰骶部及上下肢;皮损以红斑水疱型为主,亦可为出血型、坏疽型或大疱型等混合性皮损,90.5%的患者在一周以内出现疱疹播散,多数原发皮损伴有神经性疼痛,59.1%的患者出现发热。除上述典型皮肤损害外,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可出现皮肤外的表现,如病毒性脑膜炎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角膜炎、眼球运动麻痹等眼部症状,或恶心呕吐、腹痛腹胀、腹泻等内脏激惹性症状,当这些非典型症状先于皮肤损害时易导致诊断及治疗延误。

迄今为止,共有20余名免疫功能正常的患者被报告患有播散性带状疱疹。大多数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以头痛、头晕、皮肤水疱、面部、躯干和上肢疼痛为首发症状。通常,带状疱疹的症状首先是受累神经根区域的疼痛,其次是受感染神经根支配的皮肤段出现水疱。因此,当患者仅出现辐射性疼痛和无力而没有皮损时,很难诊断带状疱疹。一旦患者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应评估脊柱问题,如果排除脊柱疾病,即使没有皮损,也应考虑带状疱疹的可能性。

组织病理学

不同时期皮损的病理改变亦不同,早期病变表现为棘层细胞气球样变,即细胞肿胀,胞浆淡染,细胞核染色质聚集,核膜不规则增厚;随着病情进一步发展,多数棘层细胞水肿破裂,表皮内疱形成,疱内可见水肿的棘层细胞、多核巨细胞及少数坏死的角质形成细胞,部分细胞核内可见嗜伊红包涵体,同时疱内可伴有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及纤维素样渗出物,真皮层内血管周围以淋巴细胞为主的炎性细胞浸润。

鉴别诊断

播散性带状疱疹临床表现及病理特征虽具有一定特殊性,仍需与卡波西水痘样疹、疱疹样天疱疮、大疱性类天疱疮、药疹等进行鉴别。病理检查中水疱与表皮的位置关系、疱内主要炎性细胞类型及免疫荧光等均有助于鉴别诊断。

治疗

播散性带状疱疹临床上常予以抗病毒、营养神经、调节免疫力及皮损局部处理等治疗方案,对糖皮质激素的应用仍存在较大争议。除以上传统治疗方案外,有研究者提出采用神经阻滞的治疗方法有效的缓解疼痛并促进皮损的恢复。早期积极治疗,患者预后一般较好,约44.7%患者出现后遗神经痛 ,约5.8%死亡。

预防

提高50岁及以上易感人群的抵抗力是重要的基础预防措施。带状疱疹患者应采取接触隔离措施,水痘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播散性带状疱疹患者还应采取呼吸道隔离措施直至皮损结痂。接种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以上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可显著降低带状疱疹疾病负担,但有效率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严重免疫抑制、孕妇是接种禁忌证。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96.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