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用香调摄情志

用“香”调摄情志的药理机制

香药可通过“嗅、洗、熏、服”等给药方式,经鼻腔、皮肤、肺部、胃肠道等被人体吸收而起效。情志病轻者如失眠、肠易激综合征,重者包括焦虑症、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病,常与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密切相关。现代脑显像技术证实,香药吸收后会对海马、杏仁核、下丘脑等脑区产生作用,影响认知。如石菖蒲所含的α-细辛醚具有广谱抗痫的作用,β-细辛醚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玫瑰所含的D-香茅醇具有抗抑郁作用;沉香的倍半萜类、佛手柑的D-柠檬烯、肉桂的反式肉桂醛具有抗焦虑作用;佩兰和酸枣仁中所含有的挥发油成分能够发挥改善睡眠治疗的作用。现代分子机制研究进一步揭示,香药发挥调摄上述情志病作用可能是影响神经递质分泌传导及脑区功能。益智仁能够促进脑内γ-氨基丁酸受体的表达,进而改善睡眠。沉香和佛手能够通过抑制过度活跃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进而发挥抗焦虑药效作用。乳香和丁香通过调节脑内神经递质5-羟色胺的浓度和传递,从而缓解抑郁症状。苏合香的挥发油能够通过抑制β-淀粉样蛋白活性,保护神经元细胞
氧化应激及凋亡,从而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记忆障碍。

养心安神,镇心定惊

在燃香佩香的过程中,香气能够通过口鼻进入人体,对人的心神起到宁静镇定和安抚情绪的作用,从而减轻情志病对人体的影响。《灵枢·邪客》曰:“心者,精神所舍也”。人对情志刺激所持有的态度和看法是由心所主,当发生情志的异常变化时,常出现心神不宁、烦躁易怒、焦虑不安、不寐多梦、头晕目眩等心神失养的症状。沉香、龙脑香、檀香
等香药因其独特的芳香气味,在燃烧时呈现烟气氤氲、香气缭绕的清新环境,再配合静坐数息、饮食起居等各方面的调摄,能够较好地发挥凝心摄神的良好功效,尤为历代文士所爱。代表方为安神助眠组方:柏子仁50 g、酸枣仁50 g、远志50 g、薰衣草50 g、茉莉花50 g、白芍30 g,以上6味晾干后混合研磨成细粉,分装入香囊袋之中,随身佩戴,可起到养心安神、镇心定惊之效。

行气舒郁,疏肝健脾

情志不畅,气机郁滞不通,常见情绪低落、胸胁胀满、胸闷叹气、精神紧张等症状表现,临床治疗上当以恢复肝气之条达和脾胃之健运为主要着手点。《本草问答》言:“香善走,故透达经络脏腑而无所不到”。所谓“结者散之”“木郁达之”,芳香类药物在归经上多入肝经,功擅疏解肝气之郁结。此外,“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类药物在归经上多
善入脾胃两经,临床上常用的中药包括香附、佛手、香橼、木香、砂仁等,此类药物常具有健脾开胃、醒脾化湿、疏肝解郁、调畅气机等药效作用。代表方为舒压解郁组方:玫瑰50 g、合欢皮50 g、檀香30 g、香薷30 g、白芷30 g、丁香20 g,以上6味晾干后混合研磨成细粉,分装入香囊袋之中,随身佩戴,可发挥行气温中、疏肝解郁之功。

内服外用,调畅情志

香药的使用存在多种应用形式,包括佩香燃香、香汤沐浴、香食药膳等。古时就有香汤沐浴来达到治疗疾病、保养身体的方法,正如屈原在《九歌》所述:“浴兰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白芷、柑子皮等煎煮后加入温水中,全身浸洗15 min,使“香”充分进入体内,能够推进机体气血运行,舒缓紧张焦虑的情绪。杨明在《中医香疗学》书中指出,将沉香、丁香、甘松香、藿香、木香、鸡舌香、雀脑香等制成香袋进行佩带,可有效对抗抑郁、焦虑等情绪,同时提高睡眠质量。另外,许多香药作为膳食被广泛应用,如以香入茶制作花茶、香入馔调味增香、以香酿制香药酒等,又如时常饮用玫瑰花茶能够疏肝解郁、调畅情志,而将柏子仁入粥,可起到安魂定魄,益智宁神之效。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199.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