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炎院士论神、神气

《灵柩》《素问》中论神、神气与病候

中医识神有可感知可表达人的思想意识,聪敏智慧脏腑功能相须相使等属明知识的范畴,亦有古贤哲告知“恍惚玄妙幽远”的暗知识,其大圣之业,宣明大道可理解为以“纯素之无”求索“有生于无”的太虚原象的创生性。以“有”的明知识去探索“无”的暗知识,华夏文明的两次百家争鸣时期都在探讨“有与无”的神明学理,正负逻辑渗灌于中国医药学。

《灵枢·小针解》云:“神者,正气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其相会也。”神气、守神与血气盈亏相关,神伤可调气血以治。《灵枢·本神》详论神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者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者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故智者之养生也”。阐释精神秉天地大德而生,神、魂、魄、意、志于心所主而分析事理,思虑远慕的反思易变过程为维护生命健康之生理,进而概论伤神之病机。又曰:“怵惕思虑者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可知神伤恐惧、悲哀、喜乐、忧愁等神志存变与藏真心灵之气密切相关,神气充养“顺应自然”以平为养生之要。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又云:“道生智,玄生神”。揆度奇恒,道通于一,易理医理相通,于玄冥之内而神处其中,以形立神生,神折射之象与形质之气可调,如怒胜思、思胜恐于当今人群常见。《灵枢·论勇》记载:“勇士者,目深以固,长衡直扬,三焦理横,其心端直,其肝大以坚,其胆满以傍,怒则气盛而胸张,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毛起而面苍,此勇士之由然也。”其心、肝、胆、三焦之状与目横、胸张、毛起、面苍之象均可观察得知。再如人神之梦,七情不遂与人身营卫俱行;反淫于脏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而多梦,与藏气有余不足相关。

当今论神与神气应重视隐喻病因病机。《乾凿度》云:“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素者本也,太初为气之始,太始为形之始,太素为质之始,气形质俱怯而疴疾由是萌生。宋明理学周敦颐、张载诸家言理与气,气有聚散,聚则成形,形立神生。气散而为太虚原象,即无而无生有,由幽玄要妙转化彰明智慧,赋予恍惚之神明的认知留有原创开拓的时空、间。这是中医药学从未断裂的,也是全球唯一系统传承的具有华夏文明特色的医药学理论特点。此义之诠释有待学人思量。

神、神气明知识与暗知识转化的研讨

21 世纪信息守恒定律的提出催生了生命科学明知识与暗知识相互转化的研究。重视现代诠释学的创造性品格,发现新生事物并应用于实践,溯源于 2013 年都柏林召开的广义相对论与万有引力大会上,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发表了关于宇宙黑洞修正的假说,提出被黑洞吞噬的星辰,以“霍金辐射”重新回归到太空。物理学与量子力学原理相结合,单光量子不可分割,量子态无需重复与复制的原理,以信息比特实现可计算操作。近 10 年量子力学奠定了牢固的定量基础,并引入了量子信息概念。构成宇宙信息的量子信息单位的是量子比特,其性质远较普通信息比特更为重要,它对发现暗知识、暗物质、暗能量具有重要作用。霍金黑洞辐射信息的发现渐次被知识界认同,尚有许多物理学家将同样的见解应用于黑洞的本质、时空的精细结构、宇宙暗能量的行为与自然界终极定律的深化研究。当今世界许多大型天文台积极搜索黑洞量子信息比特进行高概念大数据的分析,以发现探求新知。量子运算需要能量,质子的自旋编码为单一信息比特,可经由外加磁场而反转,磁场愈强,其所能施加能量愈多,质子便翻转得愈快速,量子信息比特数量也愈多。未来科技成就的发展朝向,将如意大利物理学家 Paola 提出的“一切事物都由量子信息比特衍生而来”。这也正是暗知识由明知识转化的新认知。

中医学人应该敏锐觉察科技文明的成就,重视现代诠释学与古贤哲国学原理的联结分析,并指导中医临床医学实践发挥优势。复读公元 12 世纪北宋邵雍著作《皇极经世》所云:“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神、数、象、器一体,以“二”为基数,两仪生四象阴阳刚柔,八卦易化以六十四卦,还可展开。此为0、1 二进位制计算机之原理。当今高效能计算机的开发已成为幽玄向彰明转化的工具,即观象运数之器。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阐释宇宙时空,立天之道曰阴曰阳,立地之道曰柔曰刚,日月星辰在天,水土火风在地,论太极、至极、无极;以“三”为基数的生灵万物之开阖枢,六气六经,九气之神机变化。张载所著的 《正蒙》 记述万物之理、气,有理必有气,然气之理尚有不明之理,论道即无无。期许后世学人以无朴纯素之智,探索隐喻未明之理。近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系统反思后,认为现实中国缺少原创,负逻辑当是对世界哲学的贡献。正负逻辑和合应有利于原创的生发。

中医中药学人迎来了“中西医并重”的国策,这是政令德化、守正创新的机遇期。当下应开展学科发展的战略构思。对于气与神以新视域、多维度的讨论已然是迫切需求。当务之急一是必须回归被悬置的原象思维,立足创生性;二是吸纳现今科技文明高概念系统化、信息化、数字化的成就;三是正确认识文明互鉴新时期带来的新机遇。中医学的优势在临床医学,治未病、辨证论治是具有原创特色的理论基础。历代数以百千计的名家医案与当今中医师提供的系统完整的病历资料是待研究发掘的非线性的大数据。一方面,要进入大数据技术体系,立足基础,自主完成数据采集、预处理、分布式存储、数据库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紧跟前沿培养人才协同创新,运用激活数据技术、孪生数字模型等现代创新的方法技术工具,揭示证候与复方复杂系统的自然联结,进一步完善更新观象议病理法方药道术和合的学术框架。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04.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