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运用生姜与干姜探析

《伤寒论》中,生姜、干姜使用频次之多,配伍之精巧,对后世医者颇有启发,为中医扶阳学派(含 火 神派)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太阳中风、表郁轻证及他经兼具表证者用生姜

《神农本草经》云:“生姜,除风邪寒热,伤寒头痛,鼻塞……止呕吐。”《名医别录》载:“生姜,味辛,微温,主治伤寒头痛、鼻塞,止呕吐。”可见生姜长于解表、发汗、止呕吐。仲景在太阳病篇中,除伤寒表实证外,其他方药中亦多用生姜,含有生姜方剂条文数达46条,含生姜方剂27首(每方仅统计首次出现)。之所以这样,其用有二,即解表与止呕。如桂枝汤治中风表虚证,症见脉浮,翕翕发热,啬啬恶寒,淅淅恶风,鼻鸣干呕,诸症反映了营卫不调、卫强营弱、肺气不利、外邪干胃之病机,故以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中生姜辛散止呕,又助桂枝解表。桂枝汤证群中的其他诸方也大都反映了这一点。正如吴谦《医 宗 金 鉴·删 补 名 医 方 论》云“凡中风,伤寒,脉浮弱,汗自出而表不解者,皆得而主之。其他但见一、二证即是,不必悉具”。再如小柴胡汤主治少阳病,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其病在半表半里,故治宜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方中生姜调理胃气,降逆止呕,但从其病机看,尚有发散之用。“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由以上二方可以看出,生姜在《伤寒论》中的运用是非常广泛的。

呕家必用生姜,温中散寒时宜重用

生姜具有温中止呕功效,无论胃寒、胃热所致呕吐,均可用之,且胃寒者大多重用。如吴茱萸汤治疗
中焦阳虚、浊阴上逆所致之食谷欲呕,本方温中和胃,降逆止呕,方中重用生姜达六两,合吴茱萸以温
中散寒止呕,合大枣以调和营卫。再如栀子生姜豉汤为栀子豉汤加生姜五两而成,栀子豉汤是治疗虚烦不眠、心中懊之主方,本证病机为无形邪热留扰胸膈,胃失和降而致呕吐,故重用生姜,既可降逆和胃止 呕,又可协栀、豉以散火邪。其他如旋覆代赭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等方,这些止呕方中均重用生姜,充分说明了生姜为“呕家圣药”。

温中回阳必用干姜

《本草求真》载:“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本草纲目》亦 云:“干姜……其用有四:通心助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伤寒论》中,含干姜的方剂条文38条,含干姜的方剂24首,以干姜命名的方剂6首,所用剂量最少为6铢(麻黄升麻汤),最多为10两(乌梅丸),均体现了“温中回阳”(扶阳气)之意。如四逆汤主治少阴病阴盛阳虚的四肢厥逆,方中仅用炙甘草、干姜、附子3味药,共奏回阳救逆之功。《医宗金鉴》在分析该方时说:“甘草得姜附,鼓肾阳,温中寒,有水中火爰土之功;姜附得甘草,通关节,走四肢,有逐阴回阳之力。肾阳鼓,寒阴消,则阳气外达,而脉升手足温矣。”所言极其精辟。再如黄连汤主治上热下寒、腹痛欲吐之证,方中以黄连清在上之热,干姜温在下之寒,配合半夏以降逆止呕,诸药相合,共奏清上温下、和胃降逆之功。《伤寒论》所用干姜诸方,均为治疗阴盛阳衰之证而设,这类证候治非一日可行,多需时较长,而干姜具“守而不走”之专长,正合所需。

阳虚见呕者,生姜干姜同用

《伤寒论》中,生姜、干姜同处一方者共有4首,分别见于太阳病篇之生姜泻心汤,少阴病篇之通脉四逆汤(呕者,加生姜二两),少阴病篇之真武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霍乱病篇之理中丸(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生姜泻心汤是由半夏泻心汤减干姜用量再加入生姜而成,其治为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所主病机为胃虚食滞兼水饮内停,故加生姜为君以健胃降逆而消痞满,配半夏则降逆化饮和胃之力更强,姜夏与芩连为伍,辛开苦降以开泄寒热痞塞之结滞。正如王旭高云:“半夏泻心汤治寒热交结之痞,故苦辛平等;生姜泻心汤治水与热结之痞,故重用生姜以散水气。”霍乱病篇之理中丸(见386条)温中散寒,燮理阴阳,为治疗霍乱之寒多无热,胃肠气虚,不欲饮水者而设。方中以干姜温中散寒,后附“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寒者,加干姜,足前成四两半”,“吐多”是胃寒而气逆,故加生姜温胃散饮,下气止呕;“寒者”言中阳虚,里寒较甚,故重用干姜温中祛寒。从仲景应用生姜与干姜的方证中可以看出,阳虚见呕者,两者多同用,这样会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综上所述,《伤寒论》中或单用生姜,或单用干姜,或二者同用,均切“阳不足”之病机,体现了“阳不足补之以阳”的治法。此 外,二者的用量也很有讲究,多用少用均依病情而定。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06.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