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症产生的原因
脾胃失调
营卫是否充盈以及运行是否正常是机体得以寤寐的条件,营卫之气来源于脾胃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只有得到脾胃所化生的精微物质的滋养才能在体内运行“营周不休”,来调节机体的寐寤。《素问·逆调论》曰: “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能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 “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于海亭提出“胃不和则卧不安”是躯体化障碍的症候之一,并认为原因在于饮食所伤导致的胃失和降,以及肝气郁滞所致情绪失常等。若脾胃健运失和,运化乏源,水谷精微化生不足,不能涵养五脏六腑,形神日衰,则营卫之气匮乏; 脾胃升降功能失常,影响营卫之气的运行,卫当出于阳而不出,当入于阴而不入,就会出现不寐。
“胃不和”产生的原因不仅是由于脾胃运化功能的失常,还有可能是因为津液不足。《伤寒论》云: “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汗不如法,损伤津液则出现胃中津液不足,胃乏津液之滋而不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见烦躁不得眠。此外,七情所伤、痰阻、热扰、虚寒、阴亏也均可引起胃气不和,使胃失于和降,浊气不降,上扰心神则导致不寐。
心肾不交
五脏之中,心在上属火,肾在下属水。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心火借肺气肃降之力下行于肾,肾水得温而不寒; 肾水借阳气蒸腾上济于心,使心阴充足,心火得制而不亢,从而保
持阴阳平衡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然而,在病理状态下,心肾水火失济,心火难以下行,浮越扰神; 肾阳不足,蒸化无力,肾水难以上济,心阴不得充养,心火失于制约。临床表现为: 心烦不寐,心悸多梦,伴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偏于肾阴不足的,常有遗精、白浊、健忘等症状; 偏于心火过亢的,常有心神不安、咽干口燥、舌红等症状。其治疗方面,《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记载中的黄连阿胶汤、苓桂甘枣汤、桂枝加桂汤、酸枣仁汤等以及后世的交泰丸、孔圣枕中丹等方剂,对后世医家治疗心肾不交失眠具有重要的启发。
肝失疏泄
肝主疏泄,总司全身气机的条畅,情志不遂,则肝气郁结,气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则不寐,患者常表现为急躁易怒,目赤耳鸣,口干而苦等肝火扰心的临床症状,治以
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心肾水火欲得交通,全赖气机之升降,故肝气的调达在交通心肾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陈士铎《辨证录》曰: “心欲交于肾,而肝通其气,肾欲交于心,而肝导其津,自然魂定而神安……”可见,肝疏泄功能正常则心肾相交,魂定神安,自然失眠得以改善。
总结
睡眠是一种生物行为,失眠可导致生理功能的异常,影响生活和工作,同时伴随许多疾病,或加重病情。因此,长久以来,失眠都是是现代生物学与医学研究的对象。中医学将
失眠归为“不寐”范畴,并独有一套理论体系及治疗方法。结合以上论述可知,不寐的病机在于阳不交于阴,病位在心,同时与肝、脾、胃、肾等脏腑密切相关,其病因在于脾胃失调,心肾不交,肝失疏泄。故治疗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为原则,泻其有余,补其不足,同时在治疗时还应注重精神调摄,喜怒有节,所谓“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同时作息规律,适当锻炼,增强体质。从而达到营卫调和、阴阳相交、睡眠正常之目的。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08.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