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科“以色治色”法

中医学的诞生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不同于西方医学的思维特征,其中象思维方法特色鲜明,
应用于中医的舌象、脉象、药性理论等不同领域。中医治法中的“以色治色”“以形治形”“以皮治皮”等也是象思维的具体体现,其中,“以色治色”法,也称中医色治法,是指用与皮损颜色相反或相生颜色的中药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应用最多的是“以白治黑”“以黑治白”法,该法在黄褐斑、白发病的治疗中更为突出。

“以色治色”法的形成与应用

以色治色”法根源于五色功能属性

“以色治色”法的形成建立在五色及其功能认识的基础上,古人对色彩的认知来源于生活,不是孤立看待,而是将其与天地万物加以关联。在五行学说的影响下,中医学将“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分别对应五行的“木火土金水”,并与人体五脏进行关联配属。《黄帝内经》记载:“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南方赤色,入通于心;中央黄色,入通于脾;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北方黑色,入通于肾”。

同一配属关系具有相类似的功能属性,即所谓“同气相求”,如五行学说中,“木曰条达”,青为肝之色,属木,故绿色、蓝色等有利于气机的疏泄与调达,这类药物多归属肝经,具有养肝或清肝之功用;“火曰炎上”,赤为心之色,属火,故红色、橙色入血分,随气机的畅达而濡养,这类药物多归属心经,具有养血活血之功用;“土爰稼穑”,黄为脾之色,属土,故黄色有利于津液的输布和水谷的运化,这类药物多归属脾经,具有健脾化湿之功用;“金曰从革”,白为肺之色,属金,故白色有利于气机宣肃,这类药物多归属肺经,具有补肺肃肺之功用;“水曰润下”,黑为肾之色,属水,故黑色入肾,有利于气机通达于下,并能补肾益精。基于这种认识,五色用于解释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生理状态下,不同部位颜色的差异,是气血濡养全身的结果,正所谓“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而病理状态下,色彩的太过或不及则为病态的表现,故有“色诊”法,成为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五色理论指导疾病的治疗,形成了“色治”法,是中医治则治法的组成部分。

“以色治色”法的应用

“以色治色”法在象思维的指导下逐步形成并加以临床实践,体现了中医的独特思维和诊疗方式。由于色彩往往表现在人体的外在皮毛,尤其是暴露的皮肤和毛发,其中颜面须发最为显著。因此,颜面美容成为人体美容的重要内容,中医“以色治色”法在颜面须发美容中也最为常见,应用范围最为广泛,其中,又以“以白治黑”、“以黑治白”法最具代表。对于颜面部而言,所谓白里透红,面若桃花,是气血充盈、血脉畅通的外在表现。对于面色黯黑者,“以白治黑”法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即在防治颜面䵟黑色斑时,
通常用白色药物进行防治,尤其在黄褐斑的治疗最为突出。有学者对《肘后备急方》中记载的美容方进行
了分析,该书以头面美容方剂最为丰富,其中又以美白方最多,而美白方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均选用大量带白字和白色的药物,如白石脂、白蜜、鸡子白、白芷、白术、白蔹、白附子、白头翁、白松脂、白茯苓等药物。须发早白是困扰当代青中年人群的常见疾病之一,并呈现年轻化趋势,乌发成为这部分人群的急迫需求。在中医药防治白发病的过程中,“以黑治白”法成为其中的重要治则治法。研究显示,在乌发的方剂中,常用的药物有当归、女贞子、墨旱莲、何首乌、菟丝子、枸杞子、黑芝麻、地黄、桑椹、黄精等,这些药物中,黑色药物较为常见,根据中医黑色入肾的理论,多数均具有补益肝肾,填精养血的功效,也进一步说明“以黑治白”法在须发健美方面的应用广泛。

“以色治色”法指导皮肤健康产品研发的思路

皮肤健康是美容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大,崇尚美学,追求自然成为当今的焦
点,传统中医药保健养护应该发挥优势,在皮肤美容领域崭露头角。中医认为,皮肤润泽光滑与脏腑气血调和密切相关,强调“以内养外”,调整脏腑功能,促进气血流通是关键所在,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原则下,有调和脏腑,补益气血,活血化瘀,祛风通络等不同治法,而“以色治色”法是皮肤健康养护的特色,将有力指导产品研发,包括健康食品、化妆品、保健食品、中药新药等。

 进一步发掘“以色治色”法的理论内涵

理论指导是产品研发的基础

“以色治色”法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黄帝内经》,在象思维的指引下,后期不断发展和实践,逐步形成了理法方药的完整体系,但从目前的研究现状分析,仍需要不断总结,加以发掘。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注重原创思维,整理其理论原点,阐述“以色治色”法与其它治法的关联和差异,与脏腑功能之间的联系,同时整理与皮肤颜色改变相关疾病的病因病机、防治方药、病案记载等。在此基础上,系统整理色治法相关的方药,构建方药数据库,通过数据挖掘研究,阐述其组方规律和特色配伍,并结合最新的研究及法规,确定其应用范围,为后续的基础研究和产品开发奠定基础。

“以色治色”法指导下的皮肤健康化妆品研发

促进皮肤健康,外用化妆品是不可或缺的途径,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以中药或天然原料配制的化妆品成为市场的中坚分支。在中医美容学领域,中药外用制剂应用广泛,尤其是美白润肤产品,传统的七白膏、八白散等均是外用制剂。现有的研究表明,白及、白蔹、白术、白茯苓等药材用于化妆品中具有保湿、美白、祛斑、防晒和抗衰老等作用。在“以色治色”法的指导下,结合相关的法规,白色(淡色)药材或带“白”字的药材,值得重点开发应用,尤其在美白祛斑功能产品的开发领域,对传统记载美容功效的方剂加以整理发掘,引进现有的先进技术和工艺加以改进创新,将引领中药化
妆品的研发方向。

“以色治色”法指导下的皮肤健康保健食品研发

当前,皮肤美容保健食品的功能声称主要是祛黄褐斑、改善皮肤水分、祛痤疮、改善皮肤油份,以中药为原料的上市产品集中在祛黄褐斑、祛痤疮,分析表明,产品配伍的原料相近,近似产品很多,如祛黄褐斑原料主要集中在当归、珍珠粉、红花、枸杞子、芦荟、丹参、茯苓、白芷等。有学者提出,美容保健食品原料的使用并不契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思想,缺乏创新。在“以色治色”法指导下的皮肤健康保健食品研发,将突显中医的原创理论,促进保健食品原料和配方的多样化,形成差异性竞争,对皮肤健康保健食品的研发和市场开拓都将带来新希望。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17.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