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生理理论

月经生理的核心要素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气是构成人体生命的本原物质,推动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精是气的物质基础,气是精的功能体现,故肾气是生命活动及生殖的原动力,《黄帝内经》中即根据“肾气”的“盛”和“衰”描述了女性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特征。因此,月经之原动力来源于肾气,肾气的“盛衰”决定着天癸的“至竭”、月经的“潮涸”,关系着女性的生长发育与生殖。
天癸之义各家众说纷纭,大致可分为三类:一则“水”说,如清代高士宗《黄帝内经素问直解·上古天真论》 云:“天癸者,男精女血,天一所生之癸水也”,认为天癸源于先天,属天一所生之无形之水。二则“精”说,如明代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上古天真论》云:“天癸者,阴精也,盖肾属水,癸亦属水,由先天之气蓄极而生,故谓阴精为天癸也”,认为天癸乃精血之源。三则“气说,如南宋陈自明 《妇人良方大全·调经门》 曰:“天谓天真之气降;癸谓壬癸,水名,故云天癸也,所谓天真之气”,认为天癸乃天真之气、天一之阴气。张介宾则将精、气、水三者统一起来,认知天癸不断变化的多元内涵,在 《景岳全书·阴阳篇》中将“阴、精、气、水”的特性同时赋予天癸,肯定了天癸的物质及功能特性,我们亦赞成此观点。此外,天癸与道教的元气、元精、元神关系密切,此三者均为先天所自,说明天癸可能还蕴藏了很多需要解码的“生命密码”。
胞宫是女子特有的生殖脏器,又名女子胞,现代妇科学论述胞宫时多将其等同于子宫,理解为容器,却忽略了其奇恒之腑的特性。“脏”,藏而不泻,维持胞宫“脏”的属性是实现生殖功能之关键环节。“脏之属性”功能一是受孕,二是孕育胎儿,即女性受孕及孕育胎儿过程均需在胞宫属“脏之属性”时发生。肾为封藏之本,肾主纳气,为冲之根。肾气盛,冲脉气血充足,肾吸纳冲脉气血下注胞宫,为生殖奠定基础,因此,肾气是维持胞宫“脏”属性的主气。若女子未孕,冲脉气血充盈胞宫后犹如月盈则亏、水满则溢,此时胞宫属性由“脏”“腑”,月事以时下;若受孕,胚胎足月,胞宫亦呈现“腑”的特性,表现为泻而不藏,胎儿娩出。冲、任、督三脉一源三歧,均起于胞中。督脉为阳脉之海,主司生殖,而“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素问·上古天真论
篇》)。由此可知,“任脉通”“太冲脉盛”“督脉煦”乃是女子月经来潮的基本要素,其亦构成了女性生殖的“支持保障系统”,其本质即肾气盛、冲脉气血充盈、任脉通、督脉温煦。任脉通则为胎元生成提供阴液,冲脉气血充盈则下注妊养胎元,督脉之气温煦则温养胞宫,诸要素有机整合构成了受孕的胞宫内环境。对外呈现出正常月经生理的基本状态,对内则为女性生殖做好相应保障和物质准备。

月经发生的根本机制

“天癸-胞宫”的“天-地”建构

“天癸”中其癸在天,至高无上。清代陈昌治刻本《说文解字》曰:“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天,在卦为乾,《周易·系辞上》 曰:“乾知大始”,大始即天地万物的开创。《易经·乾》卦象辞曰:“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云行雨施,品物流形,大明始终,六位时成,时乘六龙以御天。”结合《荀子》 中“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可知,“天”乃巅顶,主导一切生命的开始,是万物之根源,鼓动万物而生生不息,代表人的先天。《说文解字》曰:“癸,象水从四方流入地中之形。”《正韵》言:“癸者,归也。”《医宗金鉴》云:“二七而天癸至,谓先天癸水中之动气,至于女子胞中也。”肾蕴藏先天父母之精,精化气,气如云雾,向上升至巅顶,逐步形成“天”之态;同时,肾吸纳冲脉气血向胞宫灌注,汇聚任脉所主之全身
阴液至于胞宫。《女科要旨》云:“地则母之血也。”《幼学琼林·天文》曰:“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故天
癸清扬为天,胞宫厚重为地。随着精气升腾达鼎盛之时,天之云雾化为雨露,降落到大地滋润万物,而孕育胎儿则犹如春季万物生长。如此,“天癸-胞宫”终成一“器”。

天地交泰的月经基础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 言:“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王冰对此注曰:“器,谓天地及诸身也。宇,谓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府藏,受纳神灵,与天地同,故皆名器也。”《素问·六微旨大论篇》另言:“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因此,“器”的基本特征是升降出入。
“天癸-胞宫”之“器”同样蕴含升降出入的气机运动。升降出入循环往复,犹如易经八卦之象,在女子不同的生殖生理周期起到不同的作用,形成立体结构,即构建出女性生育的“孕育之‘器’”。“入”有两意:一是肾藏先天之精,肾气盛,精化气至巅,逐步形成“天”之混沌气态;二是冲脉气血,任脉阴液合后天之精等厚重之物在肾气主导下注入胞宫为“地”。胞宫若孕则待十月之后娩出胎
儿,若未孕则排出月经,此为“出”。先天之精所形成的原始的天癸气态聚成云雾,凝为雨露,形成癸水灌溉胞宫,如春雨浇灌禾苗,期待万物生发,此为“降”。胞宫中的血、精、液等物质在督脉所含之命门之火的温煦下,如水气蒸腾状不断充养天癸,此为“升”。一个以“气化”为主要物质运动形式,上下交通、周期循环的小宇宙就此形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云:“气之初,地气升;气之中,天气降。升已而降以下,彰天气之下流;降已而升以上,表地气之上应。天气下降,地气上腾,天地交合,泰之象也。《易》 曰:
天地交泰。是以天地之气升降,常以三十日半下上,下上不已,故万物生化,无有休息,而各得其所也。”天癸为乾,天一癸水滋润地,以养地、养胎;胞宫为坤,地之气血、阴液化气充养天,天地互滋互润。雨旸时若,天地交泰,自成一“器”,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又沟通、维持并调节着“器”的平衡及稳定,构成了女子月经及受孕基础。

雨露布施之氤氲的候

月经来潮是女性特有的一种生理现象,其本质是为生殖服务。《灵枢·本神》 提出“两精相搏谓之神”,《女科准绳》指出“凡妇人一月经行一度,必有一日絪缊之候,于一时辰间……此的候也……顺而施之,则成胎矣”。两精为父母先天之精,当胞宫达到氤氲状态时,男女先天之精相搏于胞宫,方能阴阳合而有子。但的候和受孕的环境并非任何时候都有,而是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特殊性。
清代黄元吉在《乐育堂语录》中提出:“气者,体之充也。人所受之以生者也。而气亦有先后天之分。先天之气,元气也,气即命也。命者何? 天以阴阳五行之气生人,人受此元气以生,承天之命也。”《素问·宝命全形论篇》 曰:“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 曰:“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云:“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以上论述均提示气化贯穿人体整个生命过程,且人体阳气随着天地气化不同存在盛衰的差异,因此人体气血运行状态也将受到天地气化规律的影响。《灵枢·邪客》云:“地有四时不生草,人有无子,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我们从“天-地”建构的理论体系出发,认为女子受孕亦受到“天癸-胞宫”这一小“天-地”的影响,存在特殊的周期性,即孕育生命的雨露布施期。清代命理学家任铁樵评注《滴天髓》云:“癸水……发源虽长,其性极弱,其势最静,能润土养金,发育万物,得龙而运,变化不测。”癸水是至阴之水,在天为雨露,在地为细水溪流,雨水滋润万物,无孔不入,故癸水有至阴至柔而且渗透的特性。因此,当内含精气的天一癸水下降至胞宫时,女子出现“清河之水”的雨露布施期,以供胞宫“种子”所需,得此雨露,方能孕育。
《滴天髓》言:“五阳皆阳丙为最,五阴皆阴癸为至。”癸水为阴水,癸也是十天干最后一位,阴中有阳,静中有动,在天干关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十天干首位是甲,癸水生助甲木,完成天干的交替轮回,周而复始。故雨露布施亦有其周期性,应于大自然之四季变化,犹如谷雨播种万物时节;在天地交泰的小宇宙中,癸水周期性浸润胞宫,形成的候期,一遇时机成熟,则发挥出“功化斯神”
之效,此时天地氤氲,男女媾精,生命孕育。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19.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