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瘙痒和疼痛症状的中医病机与辨证

瘙痒和疼痛同属于心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明确提出瘙痒、疼痛皆与心的生理功能异常有关。心为阳脏,五行属火,为阳中之太阳。火热炽盛,蕴积肌肤腠理,煎灼津液,化燥生瘀,进而导致疼痛、瘙痒。疮疡类疾病如痈、疽、疔、疖,临床表现为明显疼痛或瘙痒时,辨证多属热证 。《素问·痿论篇》 云:“心主身之血脉”,周身肌肤筋脉皆有赖血液濡养,心气推动血液循环周身、流转不休。若心气推动无力,血行受阻,不通则痛;营血不能濡养脏腑四肢,则出现“不荣则痛”的现象。不通则化热生瘀、热蕴肌腠,不荣则血虚生风、化燥伤津,均可导致瘙痒。心藏神,《灵枢经·邪客》 谓:“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心身医学研究表明,不良的社会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引起个体的躯体疼痛加重,也能影响与精神压力有关的介质。皮肤在人体的最表层,亦是卫气升散敷布的位置。《素问·禁刺论篇》云:“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调畅卫气以维持皮肤的生理功能、抵御外邪的侵袭均赖于心气的敷布。由此可知,肌表的瘙痒和疼痛症状有共同的病机,与心火不调、心血不畅、心神不宁及心气不足密切相关。

皮肤瘙痒和疼痛症状可相互转化

“痒为痛之渐,痛为痒之甚”,描述了瘙痒和疼痛二者间的轻重转化。刘河间 《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 言:“人近火气者,微热则痒,热甚则痛,附近则灼而为疮,皆火之用也。”通过列举皮肤由远及近靠近火焰时的不同反应,取象比类,阐释了心火及体内阳气怫郁化热对皮肤造成的不同影响。火热邪气致病时,随着邪气炽盛,瘙痒和疼痛可先后出现,或二者并存。热势轻微时仅会出现皮肤干燥瘙痒,而当热势转重时则出现燔灼肌肉、焮肿疼痛,更甚者热邪深入内郁,日久肉腐而烂。例如接触性皮炎,初起以局部红斑、丘疹、风团为主,伴随瘙痒;进而皮肤焮红成片,肿胀并出现水疱,皮肤灼热,痛痒难当,甚则出现糜烂、渗液,乃至浅表溃疡。《类经·疾病论》 对疮的病情也有类似描述:“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由此看出,瘙痒和疼痛在火热邪气致病时,标志着病情由轻到重的进展情况。瘙痒与疼痛情况可以作为判断疾病进程、病情轻重的重要参考依据。在瘙痒与疼痛之间存在着一种递进和转化关系,可以为临床治疗皮肤病及系统性疾病提供思路,也是一种评价病情进展的参考依据。

皮肤瘙痒和疼痛存在对立关系

阴阳两端

阴阳辨证是八纲辨证之首。临床辨证中,只有分清阴证、阳证,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做到执简驭繁。瘙痒与疼痛不仅程度有轻重之分,也有位置的浅深之别。《灵枢经·始终》 载:“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痒者阳也,浅刺之。”通过疼痛瘙痒的表现别病之阴阳、定刺之深浅。关于瘙痒和疼痛的部位深浅,《灵枢经·刺节真邪论》 载“:虚邪搏于皮肤之间,其气外发,腠理开,毫毛摇,气往来行,则为痒”;《素问·举痛论篇》 有“经络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说明瘙痒疼痛,或在皮肤之间,或在经络血脉,深浅有别,故临床表现和辨证治法皆有不同。临床上可以通过患者疼痛瘙痒的发作情况及发病部位,大致判断所患疾病的阴阳属性。在大多数疾病的痛痒表现中,瘙痒往往提示表证、热证、虚证为多,疼痛则以里证、寒证、实证常见。且较之疼痛,瘙痒出现的部位一般偏于浅表,因此在选择药物和治疗方法时,可以根据痛痒症状做出更有针对性的选择。

虚实有别

别虚实亦是八纲辨证中的重要环节。《难经·第四十八难》 曰:“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在诊断疾病时,可以根据患者皮肤的痛痒情况初步判断疾病的虚实。“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以痈疖病程进展来看,初时火热毒邪壅盛,来势猛急,与正气相争于皮腠,故多化热为肿,焮红灼热,且疼痛剧烈;到了疾病后期,脓出溃后,正气抗邪损耗较著,气虚血亏,疮口难敛,则皮色暗红,则疼痛减轻而瘙痒明显。正如 《类经·经脉应天地呼吸分补泻》 所述:“虚则脉虚而为痒为麻,实则脉实而为肿为痛”。通过痛痒可快速辨别虚实,然而病因复杂多样、病情变化多端,存在“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的特别情况,因此必须通过四诊合参,审证求因,以探明虚实。临床辨证时,“痒者为虚,痛者为实”改言“痒者多虚,痛者多实”似更为恰当。从瘙痒和疼痛的对立关系来看,通过对患者痛痒情况的把握,结合其他症状及舌脉象,可以辨别所患疾病的阴阳、虚实情况,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以带状疱疹和瘙痒症为例:在带状疱疹尚未出现原发性及继发性皮损时的前驱症状中,患处皮肤自觉灼痛,触碰则有明显的痛觉敏感,这种疼痛症状,与表现为皮肤瘙痒的瘙痒症不同,提示所感病邪的位置更深入,呈邪实为主的状态。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25.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