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系统治疗及物理治疗进展

系统治疗

系统疗法适用于对外用药耐受或者重度囊肿结节型痤疮或者有瘢痕形成的痤疮患者。因痤疮导致有严重心理负担和社会不适应的患者也可以选择系统治疗。常用的系统用药包括异维A酸、口服抗生素以及激素制剂。

 异维A酸

异维A酸是一种系统性维甲酸类药物,是维生素A衍生物。是目前唯一可以针对痤疮四大发病因素的药物,除了可以引起皮脂腺的去分化,减少皮脂分泌;也可以改变皮肤细菌菌群的微环境,减少P.acnes在毛囊部位的定植;还可以使角质形成细胞去角化,减少毛囊上皮的过度角化。自1982年开始使用以来,异维A酸成为了重度炎性痤疮的一线用药,也是目前为止唯一可以长期缓解痤疮的药物。同时也可用于对外用药或其他治疗耐受的轻至中度痤疮,对于面颈部重度痤疮导致严重瘢痕以及疾病影响心理健康的患者也是一线用药。异维A酸的治疗推荐剂量为0.1 mg/(kg·d),持续16~24周。主要副作用为致畸、肝功能损害、血脂升高或皮肤黏膜干燥等。尽管有报道异维A酸会引起或加重痤疮患者的抑郁,但基于Halvorsen JA等的大样本研究认为痤疮本身导致的抑郁或社会不适应比使用药物更甚。

抗生素

口服抗生素适用于中重度炎性痤疮或者对之前的外用治疗耐受或者受累面积很大的痤疮患者。常用的口服抗生素包括大环内酯类(红霉素、克林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氟喹诺酮类(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类(多西环素、米诺环素和赖甲环素)以及复方磺胺甲恶唑。这些抗生素主要是抑制P.acnes的生长以及减少细菌产生的炎症介质,有效的抗生素应该能够达到P.acnes定植的毛囊皮脂腺单位。四环素由于其有效性以及价格低廉被广泛使用。其中多西环素和米诺环素较少引起胃肠道反应,具有更好的亲脂性,能够有效地渗透到毛囊皮脂腺单位。四环素家族同时具有抗炎和抗菌作用,而且P.acnes对四环素的耐药也要少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目前很少有研究报道阿奇霉素治疗痤疮的有效性。克林霉素和红霉素则被广泛用于痤疮治疗,两者除了能够减少P.acnes也有轻微的抗炎作用。然而由于抗生素的广泛使用,耐药率逐年增加,从而限制了这些药物的使用。为了较少耐药,提高疗效,口服抗生素需要与外用过氧化苯甲酰或者维甲酸联合使用,且治疗周期不应该超过12周。有报道亚抑菌剂量的抗生素(有抗炎作用而无抗菌作用)同时对痤疮炎性和非炎性皮损有作用,但其是否导致耐药率的增加还需要长时间的随访。

性激素治疗

皮脂腺分泌是雄激素依赖的,因此可以使用性激素疗法来治疗青春期或成年女性痤疮。常用的是口服避孕药,通过增加性激素结合蛋白的合成,减少活性游离睾酮,从而减少雄激素促发的皮脂分泌,可以用于治疗激素相关性痤疮。口服避孕药可以单独治疗或者与其他治疗联合使用,治疗周期至少需要12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最佳疗效要在治疗后3~6个月才显现。螺内酯是一种雄激素受体阻滞剂,也可以用于激素相关性痤疮的治疗,主要对炎性痤疮有效。最新的研究认为反义siRNA寡核苷酸分子,能够选择性抑制雄激素受体。在培养的人SZ95皮脂腺细胞经转染反义寡核苷酸后能抑制雄激素受体蛋白的表达,并且是呈剂量相关性的,这对于雄激素相关性痤疮是一种新的治疗趋势。

5-脂氧合酶抑制剂(5-lipoxygenase inhibitors)

在脂质的合成与堆积过程中,皮脂腺细胞通过表达两种转录因子,CCAAT/增强子结合蛋白(c/EBPs)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活化受体(PPARs)调节脂质的合成。花生四烯酸活化5-脂氧合酶,诱导天然PPARα配体白三烯B4(leukotriene-B4,LTB4)的合成,导致炎症反应。Zileuton是一种口服5-脂氧合酶抑制剂,能显著改善炎症性痤疮,直接抑制皮脂合成,达到小剂量异维A酸效果。

 其他系统治疗

其他口服治疗作为辅助疗法包括硫酸锌、布洛芬和氯法齐明。口服糖皮质激素用于重度的炎性痤疮尤其是聚合性痤疮和面部脓皮病,也可以作为口服异维A酸后痤疮加重的辅助治疗,剂量为0.5~1.0 mg/(kg·d),维持4~6周,控制后逐渐减量。

物理治疗

物理治疗可以作为痤疮治疗的辅助疗法,有着起效快、副作用少等优点,而且随着对痤疮发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物理治疗逐渐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

光学治疗

包括激光疗法和光动力疗法,常用于轻至中度炎性痤疮,这些治疗起效快,副作用少,能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目前有很多光源能够针对P.acnes从而起到治疗痤疮的作用,包括荧光灯、全光谱灯、绿光、紫外线、蓝色的金属卤素灯以及氙气灯等。另一类是针对皮脂腺和氧合血红蛋白的激光仪器。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 PDT)是利用光敏剂(如ALA、MAL)被毛囊皮脂腺单位和异常角质形成细胞吸收,经血红蛋白合成途径代谢为具有活性游离基团原卟啉Ⅸ(PpⅨ),后者被光线激活产生单线态氧和自由基,导致细胞膜破坏,细胞死亡。光动力疗法还可不同程度地抑制皮脂腺分泌、减少粉刺和炎性皮损数量、促进组织修复。但是PDT治疗比单纯光疗疼痛明显,会出现红斑、肿胀、表皮剥脱和结痂等现象。

皮损内激素注射

皮损内注射糖皮质激素可以减轻瘢痕形成,尤其是对于结节性痤疮非常有效。副作用主要是注射时的疼痛以及引起的皮肤萎缩。常用的药物是曲安奈德。

 外科治疗

包括皮肤磨削术、粉刺挤压术、钻孔抬高术、钻孔移植术、瘢痕切除术等。外科治疗作为辅助也可以取得直观快速的疗效。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68.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