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疼痛选穴规律

头面痛注重循经取穴

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之脉皆汇聚于头,督脉直接与脑府相连,任脉位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于头面,足厥阴肝经上至巅顶与督脉相通,可见十二正经中有半数以上的经脉走行经过头面部,若其中有一条经脉失和,脉络不通均可导致该部位疼痛的发生。头面部与经脉联络密切,根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原则,治疗时应着重根据疼痛部位循经远端取穴,通调经络以止痛。头痛的循经远端取穴多根据疼痛部位所对应的经脉选取该经脉上的穴位以通达经络来治疗疼痛,目前可按照发作部位分为足太阳后头痛、足阳明前额痛、足少阳侧头痛、足厥阴巅顶头痛。

以140 例偏头痛患者为研究对象的随机临床对照研究发现,与非经非穴治疗相比,针刺远端循经取穴(少阳头痛取外关、阳陵泉;阳明头痛取合谷、内庭;太阳头痛取昆仑、后溪;厥阴头痛取太冲、丘虚)配合局部穴位治疗偏头痛能够更显著的降低缓解期偏头痛的发作频率和天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针灸治疗头痛穴位配伍组合繁多,选穴应本着“宁失其穴,勿失其经”的原则,多重视循经取穴以提高治疗的临床疗效。针对面部疼痛,根据与面部相关的经脉循行情况可多选用手三阳经、足阳明经腧穴治疗。将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腧穴根据运用频次由高到低排列,经脉循行与面部关系密切的手阳明大肠经腧穴合谷穴排在第一位,体现了远端循经取穴在针刺治疗三叉神经痛中的应用。

躯干痛可根据神经节段取穴

根据神经节段理论,穴位的主治范围与相关神经节段的支配空间联系紧密,尤其是体现在颈、胸、腰背等躯干部位腧穴,如背俞穴、募穴的分布及主治多呈现明显的神经节段性,存在“同经异治”以及“异经同治”现象,如位于颈 2-4节段的颈部各穴虽不属于同一经脉,但均可治疗颈部疼痛;穴位于胸 1-5 节段上胸背部各穴,主治肋间神经痛等。位于躯干部的经脉也成趋神经性排列,按照躯干疼痛部位循经选取经穴配合对应神经节段的椎体部穴位点(夹脊穴等)进行治疗也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可见穴位分布及主治的神经节段性是选穴理论的有力根据和补充。
以治疗 66 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为例,根据神经定位诊断针刺其病变椎间盘所对应的神经节段穴位进行取穴治疗,如 L3/L4 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其 L3棘突下旁开约 1.8 寸;L4/L5 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其 L4 棘突下旁开约 2.0 寸;L5/S1 椎间盘突出患者取其 L5 棘突下旁开约 1.8 寸,2 个疗程后的愈显率可达90.90%、3个疗程后的治愈率位 74.2%,显著优于循经局远配穴的对照组。

肢体痛在局远配穴基础上,可配合对应取穴

治疗肢体痛时针刺阿是穴即是取局部病灶点所在,可起到疏通局部气血阻滞
的效果,再配合根据疼痛部位循经取穴,疏通经络气血以止痛[29]。但肢体多出现
一侧患病的情况,如肩周炎、腕管综合征等,可在局部取穴配以循经取穴的基础
上可采用“以左治右、以右治左(巨刺、缪刺),上病下取、下病上取(腕踝对
应、肘膝对应、肩髋对应),以前治后、以后治前”的对应取穴法,旨在纠正患处
经络气血逆乱的基础上,选取健侧相应穴位进行针刺以调和阴阳,驱邪止痛[30]
针对上肢部疼痛,以针刺治疗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以及腕管综合征为例。
与针刺同侧条口穴相比,针刺健侧条口穴治疗单侧肩周炎的治疗组,可获得更好
的即刻镇痛效应,明显改善肩关节功能[31]。与常规局部封闭治疗(2%利多卡因
5 mL+醋酸泼尼松龙 25 mg 局部注射)相比,根据对应取穴法中肘膝相对的原
则,针刺对侧膝关节周围穴位(阳陵泉)附近压痛点配合肘部压痛点刺络放血法
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肘关节活动度、疼痛指数(VAS 评分降低)
以及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fe Scale, ADL)评分升高,治疗组的
总有效率(91.70%)显著优于对照组(75.00%)[32]。与单纯局部取穴(劳宫、大
陵、内关、鱼际、合谷)相比,选取远端巨刺(健侧太冲、中封)结合局部针刺
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总有效率高达 90.00%,明显优于对照组(70.00%)
[33]。针对下肢疼痛,以针刺膝骨关节炎为例,据统计显示临床针刺治疗膝骨关节
炎在局远取穴基础上[34],对应选取健侧膝关节相应局远穴位(犊鼻、内膝眼、鹤
顶、足三里、阴陵泉等)配合中药贴敷治与采用单纯中药贴敷相比,可显著降低
膝骨关节炎患者西大略湖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The 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ues Osteoarthritis Index, WOMAC)的评分,缓解患
者的临床症状[35]。与针刺常规穴位(申脉、昆仑、解溪、太冲、丘墟等)治疗急
性踝关节扭伤相比,针刺与患侧踝关节相对的健侧腕关节阿是穴治疗的观察组在
第一次治疗后,以及治疗完全结束后(7 次)均能更显著的降低患者 VAS 评分以
及改善踝关节的活动度[36]。

内脏痛注重特定穴及奇穴应用

内脏痛是指胸、腹、盆腔内脏器病变或伤害性刺激所致的疼痛,临诊时以脏腑经络辨证为主。原穴、俞穴、募穴、郗穴等特定穴等是与脏腑气血沟通紧密的部位,经外奇穴则是多由“阿是穴”转化而来,主治特点突出,针对相应脏腑的疼痛治疗往往有立竿见影之效。可见对于脏腑病变产生的疼痛,需在局远配穴的基础上,重视特定穴以及经外奇穴的应用。对于急性内脏痛,多为相应脏腑实证,循经取脏腑气血深聚、常用于治疗急性痛症的郄穴以及经气汇合于脏腑的入口、常用于治疗脏腑病症的合穴等特定穴能及时的调整脏腑经气,达到迅速止痛的目的。

针刺治疗急性胃脘痛32例的疗效观察研究显示,针刺选取胃经郄穴梁丘、合穴足三里,留针 30min 后,共25例痊愈,显效4例,好转2例。以治疗 60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为研究对象,在痛经发作时对足太阴脾经郄穴地机进行刺激,对照组不做治疗,两组的疼痛VAS 评分在治疗 30min 后体现出了明显的差异,循经选取远端特定穴(地机)对缓解原发性痛经患者发作期下腹痛具有即时镇痛效应。

针对部分急性内脏痛,可在局远选取特定穴的基础上,着重选取相应的奇穴。以治疗胆绞痛为例,研究者通过收集40年来有关针刺治疗胆绞痛的文献,分析针刺治疗急性胆绞痛的选穴规律发现,针刺治疗胆绞痛的核心穴位为阳陵泉、胆囊穴、胆俞、日月和足三
里。再以针刺治疗急性阑尾炎为例,临床研究显示选取阑尾穴可获得显著的即刻镇痛效应,在针刺阑尾穴后 24 小时内急性腹痛症状明显减轻甚至消失,3~4 天后患者可达到出院要求。
对于慢性内脏痛,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证,治疗时多选用可使脏腑腹背气相通、以求调和阴阳正胜邪退的俞穴和募穴,以及能增强脏腑功能、调动元气抵御外邪的原穴等特定穴。针刺治疗 150 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研究显示,观察组选取与胞宫密切相关的三阴经背俞穴(肝俞、脾俞、肾俞等)配以腹部相关募穴(期门、中极、关元、气海),对照组 1 选取常规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血海),对照组 2 采用口服暖宫散进行治疗,三组均治疗 3 个月经周期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最高(96.00%),显著优于两个对照组(62.00%、84.00%)。据统计,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常用取穴多以取大肠经募穴天枢和背俞穴大肠俞,配以远端胃经合穴足三里等为主。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269.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