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教学现状
大学教学评价现状分析
第一,侧重考察教师教学行为,主要关注教师教学态度、内容、方法、效果等维度。
校领导听课、同行评价、学生评教等方式的指标设计大都致力于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特别是广为采用的学生评教,本应与学生密切相关,但多数学校用于学生评教的“调查表主要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设计评价指标,毫无疑问,这几个方面都是基于教师立场提出来的,是以教师为本位的”。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评定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区分教学水平,从而为教师的考核、晋升提供依据。
第二,在对学生的评价上,过于重视分数等量化手段,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
并且将学生排除在评价主体之外,剥夺学生参与建立评价标准和自我评价的机会。其一,长期以来,我们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学生在校学习的动态过程无法得到及时反馈,学生几乎没有机会与教师共同构建课程评价标准。其二,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评价过于强调外化管理,如实行严格的课堂出勤和纪律管理制度,而对学生是否认真听讲、学习效果如何则缺少保障措施。
第三,评价内容重标准和统一性,缺少个性化。
如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多关注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以评价量表的方式呈现具体评价指标和标准,强调统一性,没有给教师的教学个性预留充分的评价空间,甚少考虑不同学科和专业对教学的要求。
第四,评价方式重量化评价,轻质性评价。
不同评价主体多采用统一量化的量表,几乎见不到基于证据的描述性反馈。量化评价简单易行,可以大致了解某位教师的教学情况,但单纯的数据缺乏针对性意见和切实可行的方法,并无多大用处。
第五,评价结果的处理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
只告知分数或等级,缺乏对结果的解释及报告教学改进建议。例如,部分高校直接采用学生评教的分数给教师分等,与奖惩挂钩。学生评教的结果反馈给教师的往往只是一个总体得分,很少提供针对性改进意见,教师甚至不知道在评价体系的众多指标中各分项的具体得分,使教师想依据评价结果改进教学也无从入手
“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教学评价内涵
第一,评价重点由传统关注教师教转移到更加关心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强调通过学生的发展状况反映教学质量。目的在于评价学生理解、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真正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从而指导其学习方向,激励学生持续努力。
第二,突出学生在教学评价中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学生评教、学业评价等方式过于突出外在的行政管理力量,学生或作为被动的评价对象,或作为评价教师教学的工具,并没有参与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落脚于学生学习、学生发展,而学生对自身学习最有发言权,因此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是应有之义。
第三,评价内容更加多元、广泛。
传统学业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标准强调统一性,内容空泛、操作性不强。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评价观强调理顺学生为什么学、学什么、学生希望教师怎么教、学生应该怎么学等方面,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学习和学习成果。标准更加多元,操作性更强。
第四,评价方式上量化、质性相结合,注重多种方法综合使用。
就教学评价来说,教学活动是高度复杂的专业性活动,难以简单地量化评价;就学业评价来说,高校多以量化的等级或分数呈现给学生,这些简单的量化指标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业的全貌。质性评价本质上并不排斥量化评价,而是为了更真实地反映教育现象。将量化评价统整于质性评价,并在适当场景中加以运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学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
第五,评价结果处理聚焦于评价的反馈机制。
传统评价多是课程结束后的总结性评价,重甄别、选拔,没有及时将最终结果反馈给教师和学生,或只有单纯的分数、等级,没有指出进一步改进方向和建议,评价功能形同虚设。反馈是为了有利于评价对象,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师改进教学、学生增强学习效果的服务支持作用。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379.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