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的临床应用(上)

背俞穴首见于《灵枢·背腧》,书中云:“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脏腑功能影响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背俞穴的分布部位接近现代医学解剖学中内脏相对应于背部的位置,故背俞穴可治疗与其位置相近内脏的病症,刺激背俞穴可通过调节十二经脉经气而达到调节相应脏腑的作用。背俞穴临床应用广泛,可治疗内、外、妇科领域的多种疾病。笔者归纳整理了近年来通过刺激背俞穴治疗相关疾病的临床研究,对背俞穴的功能主治进行总结分析,以期推动背俞穴的规范临床应用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神经系统疾病

中医学认为,人的神志与五脏六腑均有一定的联系。五脏是一个整体,人的魂、神、意、魄、志分属于五脏,故神志疾病与五脏相关。通过刺激背俞穴调理脏腑气血、平衡机体阴阳,对于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确有疗效。

失眠

人体经络“能量”状态影响着睡眠,经络状态失常,则会导致五脏不和,阴阳失调。气血输注于背俞穴,通过刺激背俞穴可调理脏腑阴阳平衡,使五脏得安,从而对失眠患者起到调理作用。

宋大迁等将86 例老年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口服佐匹克隆片,治疗组口服化痰通络汤并联合背俞穴温和灸治疗(取穴:双侧心、肝、脾、肾四组背俞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5%(P< 0.05)。陶红霞将72 例产后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6 例,对照组口服艾司唑仑片,治疗组予背俞穴埋线治疗(取穴:双侧心、肝、肾三组背俞穴),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李镜等将62 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 例,2 组患者均予耳针治疗,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取穴:照海、申脉、神门、安眠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快针浅刺背俞穴(取穴:心、肝、脾、胃等背俞穴),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及睡眠质量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抑郁症

抑郁症可归属于中医学“郁证”范畴, 其发病与五脏密切相关,情志不遂可影响五脏功能而引发抑郁症。五脏俞为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刺激五脏俞可通调五脏气机,影响五脏的功能活动,调节人体情志变化,达到治疗抑郁症的目的。

刘航将58例更年期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9 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神堂、百会和双侧安眠、神门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取穴:双侧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温针灸治疗,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31%(P< 0.05)。林艺如等将78例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予西酞普兰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取穴:双侧心俞、肝俞、脾俞、肺俞、肾俞)温针灸,结果治疗组患者抑郁程度改善及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中风后遗症

中风后遗症范围较广,涉及身体、心理、功能等各方面,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刺激背俞穴在临床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平衡功能障碍等疾病中疗效突出。张慧和等将96 例中风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 例,对照组予降低脑水肿、调控血压、改善脑血液循环、营养神经细胞等规范化药物治疗,并进行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背俞穴埋线和针刺舌三针、双侧风池穴, 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9.5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83%(P< 0.01)。王燕珍等将93 例脑卒中后认知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 例和对照组43 例,对照组常规针刺百会、四神聪等穴,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刺五脏背俞穴,结果治疗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改良的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评分以及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詹小井等将84 例卒中后平衡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治疗并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组患者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口服并配合背俞穴芒针透刺,结果治疗组临床相关症候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的功能与脾胃关系密切,脾胃脏腑之气与背部脾俞、胃俞相应,故脾、胃之背俞穴能够很好地治疗消化系统疾病。蒋曼君等将128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4 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双侧内关、足三里等穴),治疗组予针刺双侧肝、胆、脾、胃之背俞穴和胃脘下俞等穴,再选取中脘、下脘、肝俞、脾俞、胃俞进行埋线,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胃镜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普适性量表评分、胃黏膜血流量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上述指标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宋宸宇采用针刺背俞穴治疗45 例化疗后顽固性呃逆患者,选取膈俞穴为主穴,脾、胃、肝、肾等背俞穴为配穴,结果治疗总有效率为97.80%。杨永刚等将60例老年性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对照组予通便灵胶囊口服,治疗组选取双侧脾、胃、肝、肾之背俞穴,用毫针沿背俞穴向相应夹脊穴透刺,出针后对腹部进行按摩,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0%(P< 0.05)。

    呼吸系统疾病

    中医理论认为,肺、肾两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人体呼吸运动的正常进行有赖于肺的宣降及肾的纳气功能正常,刺激以肺俞、肾俞为主的背俞穴,能有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郎秋雯等将62例慢性咳嗽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对照组予复方甲氧那明胶囊口服,治疗组选取背部膀胱经的肺俞至肾俞进行走罐,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治疗后日间、夜间咳嗽症状积分及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高璐将80例非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 例,对照组患者予常规西医治疗如吸入沙美特罗丙酸氟替卡松粉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祛痰补肾方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 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皮肤病

    古代医家认为皮肤病多与风、湿、热邪相关,是由诸邪伏于脏腑,日久不能宣通,导致肌肤疏泄失常。通过刺激背俞穴,可调整脏腑阴阳,使肌肤疏泄有度,起到治疗皮肤病的作用。

    荨麻疹

    《妇人大全良方》载:“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通过刺激背俞穴以调整脏腑功能,可达到疏风通络、祛风止痒、活血化瘀的目的。刘桂连等将50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5例,2 组患者均予苯海拉明等抗组胺类药物,少数顽固性荨麻疹患者可联合使用西咪替丁等受体拮抗剂,对照组选取足三里、血海两穴位交替进行自血疗法,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脾俞、心俞、肺俞、膈俞、肾俞等背俞穴刺络拔罐,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白细胞介素(IL)-4 和免疫球蛋白(Ig)E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干扰素(IFN)-γ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贾永男等将90 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西药组、梅花针组、线罐组,每组30 例,西药组予依巴斯汀片口服治疗,梅花针组予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三焦俞行梅花针叩刺拔罐联合双侧足三里自血疗法治疗,线罐组予背俞穴埋线拔罐联合自血疗法治疗(取穴同梅花针组),结果线罐组的总有效率为96.70%,明显高于梅花针组的86.70%和西药组的76.70%(P< 0.05),且治疗后线罐组血清IgE水平明显低于梅花针组和西药组(P< 0.05)。

    痤疮

    痤疮可归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范畴, 其主要病因病机为肺经风热,肺俞穴是该病病邪出入人体的重要通道。此外,风寒湿邪客于肺胃,肺胃邪热炽盛也会引起痤疮。通过刺激背俞穴,给邪以出路,可达到治疗痤疮的目的。

    李明高等将58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0 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于患处局部围刺及背俞穴埋线治疗,对照组予异维A酸软胶囊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64.28%(P< 0.05)。龚小芳等将60例痤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 30 例, 治疗组先于痤疮部位施以火针,继于肺俞、脾俞、胃俞刺络放血,对照组予丹参酮胶囊口服,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 96.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90.00%(P< 0.05)。

    其他皮肤病

    背俞穴不仅可以治疗荨麻疹、痤疮,同时也可应用于其他皮肤病的治疗。姜慧晶将80 例系统性硬皮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 例,治疗组运用温肾健脾汤联合背俞穴针刺治疗,并配合周围病变围刺,对照组予D- 青霉胺和维生素B1、B6 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血清抗着丝点抗体转阴人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 0.05)。李秀运用耳穴、背俞穴放血疗法治疗40 例过敏性皮炎患者,耳穴选取神门、三焦、内分泌等穴点刺出血,背俞穴选取膈俞、肺俞、肝俞等穴刺络拔罐,再根据上、下肢部位不同,分别选取双侧尺泽或委中穴点刺放血,结果痊愈30 例,显效6 例,疗效显著。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34.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