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俞穴的临床应用进展(下)
妇科疾病
妇科疾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尤为密切,对脏腑背俞穴进行治疗,可有效调理脏腑经气,平衡脏腑功能。陈贞贞将62 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选取肝、心、脾、肺、肾等背俞穴针刺治疗,对照组予替勃龙片口服,结果治疗组患者失眠、潮热、汗出、抑郁、焦虑等症状指数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患者性激素水平血清雌二醇(E2)升高更为明显(P< 0.05)。张卉等将45 例月经先后不定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1、对照组2,每组15 例,治疗组予背俞穴埋线(取穴:双侧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对照组1予腹部穴位埋线(取穴:双侧天枢、归来和关元等穴),对照组2 予背俞穴针刺(取穴:双侧膈俞、肝俞、脾俞、肾俞等),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1 和对照组2 的73.33%和66.67%(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 和对照组2(P< 0.05),治疗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 和对照组2(P< 0.05)。
骨骼运动系统疾病
五脏与五体、五官均有一定的联系,故通过刺激背俞穴,能够调节脏腑经气,濡养筋骨血脉,通络止痛,治疗骨骼运动系统疾病确有疗效。
成惠娣等将8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在肩颈部上下、内外进行刮痧,再于风府、大椎、肩井等穴进行点压,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沿着背部双侧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膀胱经腧穴进行拔罐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且治疗组颈部疼痛、颈部功能等症状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曾文璧等将46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口服塞来昔布胶囊,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毫火针针刺背俞穴(取穴:除膈俞外,从肺俞按腧穴次序直到膀胱俞共12 组腧穴),结果治疗组在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脊柱活动度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组总有效率达 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1.31%(P< 0.05)。张玲等[32]将60 例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艾灸组各30 例,2 组患者均取背部阿是穴3 个加双侧背俞穴2 对(奇数次治疗选厥阴俞、膈俞,偶数次治疗选督俞、脾俞),埋线组予穴位埋线治疗,艾灸组采用间接灸治疗,结果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6.67%,明显高于艾灸组的86.67%(P< 0.01),且埋线组在改善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减轻疼痛等方面均明显优于艾灸组(P< 0.05)。
慢性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发病责之于多因素导致的脏腑功能失调,背俞穴与相应脏腑对应,通过刺激背俞穴可以起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从而恢复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达到调节人身整体机能状态的目的。祁元刚等将60 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和针药组各30 例,中药组仅予柴胡龙骨牡蛎汤口服,针药组在中药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刺背俞穴(取穴:心、肺、脾等背俞穴),结果针药组患者疲劳量表-14、焦虑自评量表等评分改善程度均明显优于中药组(P< 0.01)。李诗梦等将90 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双侧背俞穴组、单侧背俞穴组和背部非穴组,每组30 例,双侧背俞穴组予揿针留针治疗(取穴:双侧肝俞、心俞、脾俞、肺俞、肾俞),单侧背俞穴组取穴及操作同双侧背俞穴, 单侧取穴,左右交替,背部非穴位组取背俞穴向外1.5~2.0 cm处避开膀胱经腧穴和阳性反应点腧穴,单侧取穴,左右交替。结果双侧背俞穴组和单侧背俞穴组的总有效率和疲劳量表-14 评分均明显优于背部非穴位组(P< 0.01,P< 0.05)。黄娜娜等将88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中药组30 例、针灸组28 例和对照组30 例,中药组予薯蓣丸口服,针灸组针刺背俞穴(取穴:双侧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肾俞)并联合艾灸神阙穴,对照组予谷维素等西药口服,结果针灸组和中药组在提高总有效率和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梁蔚莉等将70 例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 例,对照组予谷维素等西药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隔药饼灸,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疲劳量表-14、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肿瘤相关疾病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间相辅相成, 共同维持机体的正常功能。背俞穴与脏腑经气相通,能够很好地调节脏腑功能,提高肿瘤患者的免疫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癌性疼痛
陈军等将120例癌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 例,对照组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艾灸背俞穴(取穴:双侧厥阴俞、三焦俞、肝俞等),结果治疗组在缓解疼痛、降低血清炎症因子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
癌因性疲乏
梁虹等将63例肺癌癌因性疲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34例和对照组 29例,对照组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行隔药饼灸背俞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疲劳症状、生活质量等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血清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常雪松]将50例癌因性疲乏患者按照 2∶1∶1∶1的比例随机分为 4组,针刺组 20例根据经络感传测试选取相应背俞穴,并配合足三里、三阴交、太溪进行针刺,假针刺组10例在所选背俞穴旁开1 cm处用假针按压,安慰剂组10例予安慰剂胶囊口服,空白组10例进行单纯对症治疗,结果针刺组对改善癌因性疲乏患者相关症状有明显促进作用(P<0.05)。
内分泌系统疾病
内分泌系统疾病多与脏腑平衡失调有关,背俞穴将脏腑与体表相连接,阴阳相合,共同调节脏腑功能,平衡水液代谢,使内分泌功能协调平衡。金敏娟等将78 例高尿酸血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 40 例和对照组38 例,对照组予常规药物对症治疗,观察组予背俞穴埋线治疗(取穴:双侧膈俞、脾俞、肾俞、小肠俞),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尿酸、血肌酐水平明显降低,且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10%(P< 0.05)。罗星子等将62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 例,对照组予常规针刺(取穴:双侧曲池、合谷、阳陵泉、三阴交等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背俞穴温和灸治疗(取穴:双侧膈俞、胃脘下俞、脾俞等背俞穴),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多伦多临床系统评分和腓总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P< 0.01)。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36.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