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壮医常用的外治法,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临床实践证明,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实用性,其所需设备简单,疗效确切,安全可靠,费用低廉,容易学习,易于推广。
定义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用壮药泡制的苎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一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治疗机理
主要通过药物作用和经络刺激两个方面发挥作用。药物方面一般采用具有祛风毒、除湿毒、散寒毒、消肿毒、通调龙路火路作用的常用壮药,如铁包金(壮语:棵耨嘞)、阴阳莲(壮语:棵天岗)、藤当归(壮语:勾当归)、肿节风(壮语:卡隆)等,制成药酒浸泡药线,通过透皮吸收发挥作用;经络刺激方面一般根据“寒手热背肿在梅,萎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的配穴原则,根据辨证分型取穴施治,疏通龙路、火路气机。以其温热的局部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调整气血归于平衡,使人体各部恢复正常功能。临床实践证明,本法具有通痹、止痛、止痒、祛风、消炎、活血化瘀、消肿散结等作用。
主要功效
消炎退热:如感冒发热的病人,可以点药线使之退热,痔疮发炎肿痛,用药线可以使炎症迅速消退。
祛风止痒
本法对皮肤瘙痒及荨麻疹等有较好的疗效而广泛用于风毒病(荨麻疹)的治疗,疗效与内治法有异曲同工之效。
通络止痛
本法对各种痛症,如头痛、经痛、跌打损伤等,均有明显的疗效。
消肿散结
本法可以治疗各种肿块性疾病,如乳腺小叶增生、局部扭伤肿痛等。
健脾消食
本法对小儿厌食有良好的疗效,对成人食欲不振者,通过点灸亦能增强食欲。
健脾止泻
本法对脾胃虚寒引起的泄泻,有明显疗效。
温经通痹
本法对风寒湿毒引起的关节痹痛,有较好的疗效。
适应症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据调查和临床验证,本法可以治疗临床各科多种疾病,而对有畏寒、发热、肿块、疼痛、痿痹、麻木不仁、瘙痒者,疗效较好。如:感冒、流行性腮腺炎、荨麻疹、手足癣、湿疹、银屑病、白癜风、湿疣、硬皮病、胃炎、痛风、风湿骨痛、痛经、乳腺小叶增生、厌食、便秘、痔疮、跌打肿痛等。
禁忌症
眼部和孕妇禁灸,实热者慎用。
技术操作规范
药线制备方法
药线制作
用苎麻纺成线,经特定壮药水浸泡加工即成,每条长约30cm。Ⅰ号药线直径为1mm,适用于灸治皮肤较厚处的穴位及治疗癣症;Ⅱ号药线直径为0.7mm,适用于各种病症,使用范围广,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各种多发病、常见病;Ⅲ号药线直径为0.25mm,适用于治疗皮肤较薄处的穴位及小儿灸治用,如面部皮肤较薄处的灸治等。
药液配方
铁包金100g,阴阳莲100g,莪术50g,田七20g,九龙藤50g,藤当归50g,藤杜仲50g,黑风藤50g,血风藤50g,宽筋藤50g,肿节风50g,飞龙掌血50g,过江龙50g等。以上药物先用45°的米酒1500mL浸泡,再将苎麻线浸入其中,泡制15天以上备用。
选穴方法
药线点灸常用的穴位有几种,一是壮医特有经验穴位,二是龙路、火路浅表反应点(阿是穴),三是引用中医针灸穴位。以下是壮医特有经验穴。
梅花穴:按照局部肿块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中部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组成梅花形。适用于壮医外科病症及内科肿块。
莲花穴:按照局部皮肤病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病损部位取穴,此组穴位组成莲花形,适用于治疗一般癣症和皮疹类疾病。
葵花穴:按照局部皮损的形状和大小,沿其周边和病损部位取穴,此穴组成葵花形,适用于治疗比较顽固的癣类和皮疹类疾病。
结顶穴:淋巴结附近或周围发生炎症,引起局部淋巴结肿大者,取肿大之淋巴结顶部为穴。
痔顶穴:取外痔顶部为穴。
长子穴:皮疹类疾病,选取首先出现的皮疹或最大的皮疹进行点灸,即“痒疾抓长子”。
脐周穴:以脐周为中心,旁开约4.5cm,上下左右各取一穴,配合使用,主治谷道肠胃病变。
下关元穴:于脐下关元穴下约1.5cm处取穴,主治腹痛、阴痒、遗精、妇人带下等疾。
关常穴:以各关节周围作为常用穴位,主治痹证、关节肿痛等。
下迎香穴:位于迎香与巨髎连线中点,用于治疗感冒、鼻炎等病。
启闭穴:于鼻孔外缘直下与唇线的连线,鼻孔外缘与口角的连线及唇边组成的三角形中心处取穴,适用于治疗单纯性鼻炎、过敏性鼻炎等病。
鼻通穴:于鼻梁两侧突出的高骨处取穴,适用于感冒鼻塞、鼻炎等病。
牙痛穴:为龙路、火路路外奇穴,位于手第3、4指掌指关节之中点处。主治牙痛,颞颌关节痛。
素髎穴:位于鼻尖正中,用于昏迷、低血压、过敏性鼻炎。
耳尖穴:位于耳尖上,用于目赤肿痛、偏正头痛、鼻炎等病。
止呕穴:位于鸠尾和膻中连线的终点取穴,用于恶心呕吐。
膀胱穴:位于水道尿闭时隆起的膀胱上缘左中右三点。主治尿潴留。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一般根据“寒手热背肿在梅,萎肌痛沿麻络央,惟有痒疾抓长子,各疾施灸不离乡”的原则取穴。“寒手”,即凡出现畏寒发冷等症状,则选用手部的穴位为主,如阳溪和后合谷穴(合谷后1寸)等;“热背”,即凡出现发热症状,则选取背部的穴位为主,如大椎、风池、肺俞、背八穴等;“肿在梅”,即凡有肿块和皮损,则沿其周边和中央选取一组穴位,此组穴位共有5穴,呈梅花型分布,在治疗过程中,随着肿块和皮损的缩小,梅花形穴的外周四穴也随之移动,不能固定在一个位置上。萎肌,指凡是肌肉萎缩者,在萎缩的肌肉上选取主要穴位。痛沿麻络央,指凡是局部疼痛或麻木不仁者,选取该部位的边沿或中央点为主要穴位。“痒疾抓长子”,即选取首先出现的皮疹或最大的皮疹进行点灸。同时根据辨证分型取穴施治,如风邪外袭型选取曲池、合谷、血海、膈俞等穴;胃肠积热型选取曲池、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等穴;慢性风毒病(荨麻疹)选用大肠俞、肺俞、曲池、足三里等穴。
操作方法
术前准备
患者一般取坐位或卧位,力求舒适,避免用强迫体位;取准穴位,使穴位充分显露;根据取穴选择合适的药线(Ⅰ号药线适用于点灸皮肤较厚处的穴位,Ⅱ号药线最常用,Ⅲ号药线适用于点灸皮肤较薄处的穴位)。
施术程序
分4步进行。①整线:把松散的药线搓紧;②持线:用食指和拇指持线的一端,露出线头1~2cm;③点火:将露出的线端在灯火上点燃,如有火焰必须扑灭,只需线头有炭火星即可;④施灸:顺应腕和拇指屈曲动作,拇指指腹稳重而敏捷地将带有火星线头直接点按于预先选好的穴位上,一按火灭即起为一壮,一般每穴点灸一壮即可。
疗程
疗程:急性病一般疗程较短,慢性病则疗程较长,一般每天灸1次,慢性病则隔2~3天灸1次。
注意事项
持线的着火端必需露出线头,以略长于拇指端即可,太长不便点火,太短易烧着术者指头;操作时必须掌握火候,施灸时以线头火星最旺时为点按良机,不要平按,要使火星着穴,要注意手法轻重,一般是以轻对轻(轻手法对轻病)、以重对重(重手法对重病),或以快对轻(快手法对轻病)、以慢对重(慢手法对重病);施灸时注意点按力度及时间,避免灸伤皮肤;如出现皮肤灸伤,应及时外涂“万花油”;灸后有蚁咬感或灼热感,不要用手抓,以防感染;对眼部和孕妇禁灸,实热者慎用。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37.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