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疗法简介
浮针简介
浮针疗法是符仲华于1996年首创的一种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是用一次性针具在激痛点(肌筋膜触发点,MTrP)周围的皮下浅筋膜进行扫散,并留针较长时间,以减除病痛。因其针刺时不像传统针刺一样深入肌层,而是只平行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像浮在皮肤表面一样,故而取名“浮针”。
MTrP:是指触诊时可出现局部敏感的痛点,甚至引起远端疼痛,还可以产生自主神经症状及本体感觉障碍的症状。MTrP点位于肌肉的中部或肌腹上,肌肉与肌腱交界处,肌筋膜边缘,肌肉附着于骨突的部分。
浮针针具由3部分构成:最内层的不锈钢针芯,针尖呈斜坡形,此部分可使浮针足够有刚性。第二层为软管,将针芯包裹在内,使浮针有足够的柔软度以便留针;软管管座的突起可以卡在针座的凹槽上,用于固定软套管以便行扫散手法。最外层是保护套管。防止针芯与软套管与物品碰撞产生磨损和保持无菌状态。
浮针操作步骤简单:
明确病痛点——确定进针点——摆好体位——消毒——进针、运针——扫散配合再灌注——留针、出针
浮针进针点
浮针进针点演变
第1步,在浮针发明应用之初,浮针发明人受腕踝针疗法的启示,将其进针点由腕踝针进针点附近逐渐移至病灶周围。第2步,在浮针进针点位移的过程中,发现无论进针点位于病灶的上下、左右或是其他方向,只要进针点在病灶周围(有时可很远),针体位于浅筋膜内且针尖直对病灶[多数为肌筋膜触发点(MTrP)],都能取得显著疗效。由此,浮针进针点已基本脱离腕踝针疗法的影响,而发生了质的变化。第3步,随着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深入,以及浮针理论的完善,浮针进针点进一步演变,由原来的病灶周围进针(多数距痛点6~10cm),但也可相隔较远(如梨状肌综合征可选膝关节上方进针或踝关节上方进针,进针点与病痛处之间最好不要间隔关节,到于MTrP周围进针,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宜远;再到MTrP所在的患肌(患肌指处于病理性紧张状态的肌肉)进针。目前浮针疗法对于进针点的选择,多是根据病痛部位,查找相应患肌(更准确地讲,应为责任患肌),进而确定治疗部位(进针点)。多数情况下,进针点选择在患肌周边,上下、左右或斜取皆可,但多选肌腹。选择进针点时,小范围、少患肌宜近,大范围、多患肌宜远。
浮针进针点特点
在浮针疗法创立、应用及完善过程中,浮针进针点与传统针灸的进针点(穴位)有很大区别,浮针进针点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可概括为以下方面:①仅是治疗点。浮针进针点是浮针针具刺入皮肤的部位,而非病理部位。②位置及数目不固定。既没有严格或标准的上下、左右的距离,也没有方位或角度的严格限制,因此在理论上可存在无数个浮针进针点。③无固定名称。④无经络或腧穴特性。符仲华认为“在选择进针点的时候,不要对中医学的经络穴位念念不忘。浮针疗法进针点的选择,与传统穴位的选取是截然不同的”,“浮针疗法对进针点的选取与穴位、经络不相干,进针点的选择与患肌的多寡有很大关系”。
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比较
(1)形态:腧穴大多是凹陷的,浮针进针点选择在患肌周边,上下、左右或斜取皆可,但多选肌腹。
(2)结构:关于穴位形态结构的研究表明,腧穴不是体表孤立的点,而是与深层脏腑有着密不可分关系的立体结构;穴位不是由一种组织构成,而是由多种组织共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的空间结构。而浮针进针点及其作用的组织层次结构,仅限于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3)定位:腧穴有固定的位置。《太平圣惠方》云:“穴点以差讹,治病全然纰缪”,除阿是穴外,目前国家标准362个经穴及奇穴皆有其固定位置。而浮针进针点位置不固定,不是阿是穴,不在患肌所在的MTrP进针,在其周围上下左右不同方向、不同距离皆可。
(4)命名:腧穴有规范的命名。《备急千金翼方》明言“凡诸孔穴,名不徒设,皆有深意”。而浮针进针点没有规范的命名,与腧穴的“专名专用”不同,不论针对哪个部位的MTrP,亦不论针对哪块患肌,均只称为浮针进针点。
(5)数目、分类、归经:腧穴的数目相对固定,且形成了系统的分类与归经。王惟一《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的十四经归类法,完成了全部十四经脉、354个穴位的归经。而此后对这354穴的归经模式未做任何改动,一直沿循至今。而浮针医学发展至今,未发现其对进针点进行系统分类,更无归经内容,并且浮针进针点数目不固定,理论上可存在无数个进针点。
(6)作用主治:腧穴不同于非穴,具有特异性。而浮针进针点无归经,不存在相应的主治症,更不用说其特异性。
(7)手法:对于传统腧穴,不得气时可候气或催气,得气后可行各种相应的针刺补泻手法。于浮针进针点针刺后,只行扫散手法,无针刺得气及补泻手法之说。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41.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