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针临床应用
浮针中医原理
浮针疗法是在传统针灸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对传统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内经刺法的发扬光大。
皮部理论
浮针通过刺激皮部,调整相应经络和脏腑功能,促使气血运行通畅,达到“通则不痛”。浮针针刺部位为皮部皮下疏松结缔组织,不易刺伤深部血管、神经及内脏,有较好的医疗安全性。传统针灸的酸、麻、胀、痛等“得气”感,令众多患者畏惧治疗,而皮部进针,不会产生强烈的“得气”感,相对轻松,痛苦少。
近治理论
传统针刺每一腧穴都能治疗所在部位局部和邻近部位的病证,浮针治疗即是在病灶周围进针,针尖朝向病灶,使用了近治原理。
以痛为腧理论
“以痛为腧”是《内经》的基本治疗法则之一,在痛点施行针刺治疗,直接对准病灶,针对性强。虽然浮针的进针点并不在痛点,但疼痛部位是浮针寻找MTrP的重要依据,其针尖正对痛点、并接近痛点,其止痛即时效果明显。
《内经》刺法
浮针的最大特点是近部选进针点、皮下进针、进针部位少、留针时间长、与运动结合。这与《内经》的“浮刺”“毛刺”“恢刺”“报刺”等有类似之处。近年来,许荣正提出了“针至病所”理论,以传统经络的皮部、经筋为治疗学基础,以针调气,以针引气,不管从哪个方向刺向病灶均能引气到达病所而获得临床疗效,并认为皮部经筋的卫气运行是浮针疗法的原动力。浮针源于传统针刺,但临床治疗浮针几乎不运用中医辨证的思路,更多的是依据现代解剖、生理、病理学等知识。符仲华认为,探讨浮针疗法的机制不能回避中医理论,但不能拘泥于中医理论。用皮部理论、近治原理、以痛为腧、内经刺法,解释浮针针刺疗法的进针点、进针方向、针后无得气感觉等诸多临床现象的特点,较为笼统。浮针刺法没有传统针刺八纲辨证,单复式补泻复杂,两者相比,浮针操作更简单明了,疗效快捷,易于掌握。
浮针现代医学机理
浮针在现代机理方面,尚在不断完善和探讨中,主要与下列一些理论有关
疏松结缔组织液晶态理论
符仲华认为,皮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浮针疗法的靶组织,是浮针获效的特殊结构和物质基础。呈液晶状态的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具有压电效应和反压电效应,当用浮针行扫散、挤压、牵拉等运动时,液晶态的疏松结缔组织的空间构型发生改变,电流被变成所需的化学能或机械能,用以恢复分子、细胞的生理作用,缓解病痛。
引徕效应
引徕效应就是在人体表面如果先后施以两个刺激点,后一点的感传向前一点传导。浮针疗法在非疼痛处进针,局限性疼痛处为刺激第一点,浮针进针点为刺激第二点,通过浮针扫散治疗,浮针进针点的感传就传向病灶点,而且两点距离越大,则浮针疗法的效应越差,但影响范围越大,反之,距离越小,效应越好,但影响范围越小。所以小范围病痛进针点宜近,大范围、多痛点的宜远。
肌筋膜学说
浮针疗法刺激的是皮下疏松结缔组织层, 该部位含有丰富的感觉神经 (III类纤维和C纤维) 末梢和毛细淋巴管,属于原林教授的筋膜学范畴。浮针疗法用一次性使用浮针迅速刺进肌筋膜触发点周围,并行左右扫散动作, 激发了机体的自体调节与监控系统,激活神经反射调控系统,提高感觉神经元的兴奋阈值,起到解痉镇痛作用;且促使神经内分泌调控系统分泌各种调节激素,调节交感、副交感兴奋性, 从而达到镇痛及调节机体代谢作用;与此同时激发了淋巴自体免疫调控系统,促进筋膜内毛细血管、淋巴管内血液、淋巴液的循环,加快了变性细胞清除速度。
浮针与再灌注活动
再灌注(reperfusion)是体外或者周边组织中的血液再次进入缺血组织,恢复或增进局部血液循环的过程。软组织疼痛主要是肌筋膜伤痛,肌筋膜伤痛主要由激痛点引发。激痛点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长期慢性劳损引起局部神经肌肉组织过度释放乙酰胆碱,造成局部肌肉的持续肌紧张,使得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供血供氧减少,释放一系列神经递质,形成局部疼痛。因此,血液供应不足是肌筋膜疼痛的共有特征。浮针再灌注活动有利于缺血组织的血流再灌注。具体指在浮针治疗过程中,医生左手或者其他身体部位促使病人有节律地活动相关关节和肌肉,或者患者有意识地反复活动与病痛有关的相关关节和肌肉。
临床研究
下面列举几个应用较多的系统疾病。
(1) 骨骼肌肉系统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网球肘、各类腱鞘炎、滑囊炎、慢性膝关节炎、跟腱炎。
(2) 神经内科疾病:如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耳鸣、三叉神经痛等。
(3)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急慢性咳嗽、慢性咽炎、喑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4) 消化系统疾病:如胃脘痛、胆囊炎、习惯性便秘、顽固性呃逆等。
(5)妇科疾病:痛经、盆腔炎、泌乳不足、宫血症等。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44.html


亮娃子日志
更新的好勤快啊
Nono@亮娃子日志
嘿嘿~有时间就提前写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