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的中医诊治

2022年12月1日是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今年的宣传主题为“Equalize”,旨在促使我们所有人采取行之有效的实际行动,解决不平等问题,帮助结束艾滋病。我国确定了2022年世界艾滋病日中文宣传主题为“共抗艾滋 共享健康”。本次主题旨在:提高艾滋病治疗、检测和预防服务的可及性、质量和适用性,使每个人都能得到良好的服务;改进法律、政策和做法,解决艾滋病毒感染者以及关键和边缘化人群所面临的耻辱和排斥,使每个人都得到尊重和欢迎;确保技术共享,以便在全球各地区之间平等获得最佳的艾滋病病毒科学成果;社群将能够利用和调整“平等”信息来突出他们面临的特殊不平等,并敦促采取必要的行动来解决这些问题。‍

艾滋病,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病,因具有广泛的传播性、高度的致死性、快速的突变性及对免疫系统持续的损害性,促使人类对其广泛关注。
1983年5月,法国学者Montagnier在艾滋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中分离出一种全新的人类逆转录病毒,1986年国际上统一命名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immunodeficiencyvirus,HIV)。HIV分为HIV-I和HIV-Ⅱ,均由动物感染人类,HIV-I来自黑猩猩,而HIV-Ⅱ来自白眉猴。与HIV-I相比,HIV-Ⅱ传染性低,极少垂直传播,潜伏期较长,临床进展缓慢目前主要在非洲西部流行。HIV可在血液和体液中活的细胞中生存,不能在空气中、水中和食物中存活。该病毒室温下较稳定,经4~7天后病毒部分灭活仍有可能复制,但对热敏感,56摄氏度30分钟或巴氏消毒均可使其灭活。常用消毒剂,如25%以上浓度的酒精、乙醚及漂白粉等也可达到同样的效果。消化道中蛋白酶可破坏病毒。‍

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艾滋病患者或携带HⅣ的无症状者具有传染性,是重要的传染源。HIV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如精液、唾液、泪液、乳汁、宫颈分泌物、脑脊液、脑组织和淋巴结等。但血液、精液、阴道子宫分泌物和乳汁明确具有传播作用,感染HIV孕妇应避免产道顺产和产后哺乳。
艾滋病病毒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目前尚无泪液、唾液传播的确切报道,可能的原因是泪液和唾液中HIV载量低,机体的正常免疫功能限制和清除了HIV感染和传播。目前也无证据说明握手、餐具、卧具、公共浴室、拥抱、电话、游泳及蚊虫叮咬等具有传播性。性接触是当下主要传播途径,单次无保护性接触感染率较低,其中男性传给女性的概率约为0.1%~0.2%,而女性传给男性概率约为0.03%~0.1%。由于男女生理特征的差异,HⅣ由女性传播给男性的概率要小于男性传播给女性的概率。男性同性恋的性接触最易传播,肛交常常伴有黏膜的创伤,传播概率明显升高。‍

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如何阻断艾滋病的发生

发生不安全性行为后要尽早咨询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中国疾控中心艾防中心官网可查询《全国HIV暴露后预防门诊点信息一览表》)。如有必要,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药物阻断(紧急服用药物预防感染),最好在24小时以内,越早越好,最晚不超过72小时。发生不安全性行为3周后要尽早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进行艾滋病检测。也可采用适当的HIV自我检测试剂进行检测,可通过以下途径购买:互联网、药店、社区组织、自愿咨询检测点或有关艾滋病项目点。自检结果阳性或可疑,要尽快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医疗机构再次检测。未获得检测结果前,性行为要使用安全套预防感染他人。‍

艾滋病的中医诊治

20世纪80年代起,中医药开始接触艾滋病(AlDS)的研究和治疗。在中国古代并无此疾病的记载,但结合其临床特点多属于中医中国的“瘟疫”“伏气温病”“虚劳”“戾气”等范畴,也有人认为与“阴阳易”相类似。中医对艾滋病的认识时间相对较短,缺乏对疾病的系统研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证候演变规律尚未明确。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对艾滋病的中医病因病机,证候规律,治则方药的系统研究,初步构建艾滋病中医基础理论体系,为中医药防治艾滋病奠定理论基础。

古代文献记载

《素问遗篇,刺法论》记载”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间大小,病状相似”。古人将感受疫病之毒而发生的多种流行性烈性传染病统称为“瘟疫”。“其病者,挨户挨村,若摇役然,故名四疫,且又互相传目也”。因此,有人认为艾滋病与“瘟疫”相似,但它对机体的破坏极大,非其他病毒可比。

艾滋病的传染性,与阴阳易相参

关于他的传染性,隋代的巢元方说“阴阳易病者,是男子妇人病新瘦未平复,而与之接得病者,名为阴阳易也。其男子病新痊末平复,而妇人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阳易其妇人得病新瘦未平复,而男子与之交接得病者,名阴易。若二男二女,并不相易,所以呼为易者,阴阳相感动,其毒疫着,如人之换易也”,指出本病乃因性交而传染的病证,男女互传。

艾滋病中医治疗原则

(1)与虚劳同法
艾滋病患者常伴有元气亏损、精气不足的病理表现,如盗汗、进行性极度疲乏以及食少、纳差、长期腹涩等症,这些症状与中医“虚劳”病颇为相似。但是虚的病因起于内伤劳损,而艾滋病的病因在于“疫毒”(AIDS)入侵。所以在治疗方面,虚劳应以“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和“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为基本法则。
(2)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根据《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理论指导,患者感染艾滋病毒,是艾滋病患者正气不足的集中体现,根据中医“治未病”的思想,采用扶正祛邪、培元固本、祛邪解毒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自身调节系统,防止发病,阻断病情进一步发展,解除患者的主观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3)“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艾滋病病变过程中,病机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涉及人体诸多方面,治疗颇为棘手。而艾滋病致病的关键是病毒感染和人体免疫缺陷,增强免疫力和抗病毒治疗是治疗艾滋病的重要手段。根据艾滋病感染发病的全过程的特点,“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艾滋病治,目的关键,应贯穿中医治疗艾滋病的整个过程。

具体的辨证论治

艾滋病急性感染期分为风热型和风寒型,风热型治疗宜清宣风热,佐以扶助正气,又有抗HⅣ作用的中药。风寒型症见恶风寒明显,头痛剧烈,发热汗不止,周身肌肉疼痛,脉浮紧,舌苔白。治则为温散风寒,佐以补阳、补气。
艾滋病的早期表面健康,无任何临床症状体征,但HⅣ抗体阳性。病人携带病毒,有传染性,病邪虽已侵入人体,正气尚未明显虚衰,使病邪处于潜伏状态。此期临床辨证
艾滋病病人发展到晚期,正气己极度衰退(免疫功能极度低下),机会感染纷杂而至,常常此起彼伏,轮番进攻,或几种机会性感染并发萝因之病情极其危重。有人认为病情发展至此,一般只能维持几个月生命。然而从临床实践看,如果用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早期有效控制机会性感染,维持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其生存质量,还是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命的。

中医外治疗法

(1)针灸
艾滋病中医学属虚,治疗当以补法为主,并多用灸法。选穴以足三里、关元、大椎、膏肓、肾俞为主,结合患者不同情况,按中医辨证分型,辨证选取其他有关俞穴,针灸在艾滋病的并发症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气功功法锻炼
适合艾滋病患者功法,一般要求以坐式或卧式为主,体力允许可采取站式以静功为主,或兼以动功,如瑜伽功、太极拳、内养功等。‍
纵观近几年中医治疗艾滋病的文献,不难发现,中医在治疗艾滋病时既可以依据个体化的原则运用辨证分型治疗,也可以使用医生长期临床实践总结的自拟复方针对性的治疗,还可以针药并用对艾滋病的相关并发症予以治疗。中医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用药方式,理应在防治艾滋病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艾滋病是举世公认的难治病,在征服艾滋病的道路上,中医必将大有作为。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66.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