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感性皮肤评估
敏感性皮肤是一种临床常见主诉。全球患病率为36.9%,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和亚洲的SS患病率分别为41%、33.7%、44.6%和34.2%。2016年,国际瘙痒研究论坛将SS定义为:皮肤对外界刺激产生不愉快感觉(包括刺痛、烧灼感、疼痛、瘙痒、刺麻)的综合征,而正常情况下这类刺激并不会导致皮肤出现此类症状。这些不适感可累及全身皮肤,尤其是面部。2017年我国制定了《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该共识认为:敏感性皮肤特指皮肤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发生的一种高反应态,主要发生于面部,临床表现为受到物理、化学、精神等因素刺激时皮肤易出现灼热、刺痛、瘙痒及紧绷感等主观症状,伴或不伴红斑、鳞屑、毛细血管扩张等客观体征。在大多数患者中,症状在暴露于触发因素后1小时内出现,并可能持续数分钟或数小时。但由于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仍缺乏标准的诊断评估与疗效评估,治疗棘手。本文将对敏感性皮肤的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发病诱因及发病机制
一项 meta 分析指出: 敏感皮肤可能由多种因素触发,首先是化妆品,其次是潮湿空气、空调、炎热、水质变化,还有化学以及心理因素等。此外,女性似乎对环境因素更敏感,而男性对情绪因素更敏感。最近,有研究对5 个国家(巴西、中国、法国、俄罗斯、美国)的10743 名参与者进行网络问卷调查发现:女性激素状况、疲劳、睡眠障碍、食物等与SS 发病相关,这表明,SS 不仅是一种局限于皮肤的疾病,还可能与内分泌系统、精神神经系统等有关。
敏感性皮肤的产生机制尚不清楚,以往认为在内外因素影响下敏感性皮肤患者皮肤屏障功能受损,感觉神经传入信号增加,皮肤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增强,引发皮肤免疫炎症反应。然而,也有研究发现与健康人群相比,表皮屏障功能在一些敏感皮肤受试者中并无明显异常,提示表皮屏障功能异常可能不是SS 发病的主要机制。SS 患者的定量感官测试、Douleur Neuropathique 4( DN4) 、神经性疼痛症状量表均存在异常,同时,敏感性皮肤表皮神经纤维( 以肽能 C-纤维为主) 密度降低,这可能导致 SS 中剩余神经末梢的高反应性。这些研究均是将SS 视为小纤维神经病(主要累及薄髓的Aδ 纤维和无髓的C 类纤维,引起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新论据。此外,面部炎性疼痛动物实验模型发现存在于表皮神经纤维、角质形成细胞上的感觉受体如TRPV1 的表达上调,该受体主要介导疼痛、热感、瘙痒等的感觉传入,外源性刺激激活该受体从而引发面部不适感。转录组学研究发现,SS 微阵列转录组谱显示一种参与维持表皮完整性和角质形成细胞分化的CDH1 基因上调,E-钙黏蛋白在磷酸肌醇 3 激酶/ 蛋白激酶 B( PI3K / Akt) 信号通路中转录失调,这些研究提示SS 患者可能存在基因水平的改变。此外也有研究通过使用动态光学相干层析成像技术( Dynamic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D-OCT) 发现,与对照组相比,辣椒素实验阳性组血管更接近表皮、网状和分支状血管更常见、血管密度更高。微生物组学研究发现,SS 患者皮肤表面菌群多样性及菌群数量无显著差异,但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的葡萄球菌属数量显著下降,提示SS 的发生可能与皮肤微生物屏障功能降低有关。此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精神心理异常在SS 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
评估方法
随着对SS发病机制的进一步探索,用于评估SS严重程度及疗效变化的方法也愈加丰富,目前对敏感性皮肤的评估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主观评估
由于敏感性皮肤的定义基于主观症状,目前认为问卷调查表是诊断敏感性皮肤的最好方法,Laurent Misery 等制定的敏感皮肤 10 项问卷表( SS-10)能够快速判定及评价敏感性皮肤,该量表共一个维度,10 项问题( 刺感、烧灼感、热感、紧绷感、瘙痒、疼痛、全身不适、热潮红、红斑及整体敏感程度)。每项问题评分为 0 ~ 10,满分 100 分。该项问卷评分结果与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ermatology quality oflife index,DLQI ) 有较好相关性。Segot - Chicq 等新近提出身体皮肤不适指数( Body Skin Discom-fort Index,BSDI) ,其中 T、S、It、D、Dq 分别表示紧绷、刺痛、瘙痒、干燥、脱屑,I、F 或 E 表示强度、频率或程度。治疗前和治疗1个月以0 ~ 9分对以上指标评分并计算 BSDI 值,该值对评估治疗前后皮肤不适感的变化具有良好的敏感性。此外,广泛运用于皮肤科的评估量表如:视觉模拟量表、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DLQI) 等也常被作为评估 SS 的辅助工具。
半主观评估
常用的半主观测试化学探针有:辣椒素、乳酸、二甲基亚砜溶液、薄荷醇、十二烷基硫酸钠等。辣椒素(TRPV1 的天然激活剂)试验是目前判定敏感性皮肤可靠的半主观试验,阳性提示神经源性敏感性皮肤。将一定浓度的辣椒素溶液通过滤纸或棉棒涂抹在鼻唇沟处,询问受试者的灼痛感(1 ~4 分,分别为勉强、轻度、中度及重度可以觉察,5 分为疼痛)进行主观评分,如灼痛感持续时间大于30 秒且烧灼感程度为中度或重度时,记为辣椒素刺激试验阳性。有研究采用电流感觉阈值(current perceptionthreshold,CPT) 评估受试者皮肤神经敏感性,在 5Hz
频率下(刺激C 类神经纤维,传导伤害性感受(疼痛感受)、温度及慢痛辣椒素试验阳性组CPT 阈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 P< 0. 05) ,该研究提示辣椒素试验结合CPT 测试可以同时从主观和客观两个角度评估皮肤神经敏感性。相比于高加索人种,亚洲人对0.001%辣椒素和 5% 乳酸更为敏感[21]。
客观评价: 指通过反射共聚焦显微镜、VISIA 等仪器客观评价SS。主要评价指标包括经皮水分丢失( transepidermal waterloss,TEWL) 、角质层含水量、皮脂含量等。但是客观指标难以判断是否为敏感性皮肤,需要结合其它指标诊断SS 及评估治疗效果。Ma等[22]通过使用反射共聚焦显微镜测量面部和肘窝的皮肤结构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敏感皮肤“表皮蜂窝结构”深度更薄。丁冬梅等[23]通过 VISIA 皮肤测试仪来记录面部红斑绝对值,从而评价SS 受损屏障的修复情况,发现SS 经治疗后红斑值显著降低。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68.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