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中医辨证论治
风热犯表型
证候:风团大片,皮损色鲜红,剧烈瘙痒,伴灼热感,遇热加重,得冷则缓;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中医学认为隐疹发病的主要病因是风热之邪侵袭。防风通圣散是刘元素的经典方之一。刘元素认为风、寒、湿、燥、火、热六气为病,六气皆从火化,火热是病机的中心,“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治疗主张用清凉之剂,并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原则。蔡秀珍等认为防风通圣散正是基于上述学术思想创立的,功能祛风兼泻火。在研究中治疗组给予以防风通圣散为基础方煎服,药物组成:荆芥6g,防风6g,制大黄3g,连翘10g,黄芩10g,栀子6g,桔梗10g,生石膏20g,芒硝3g。遇运动或饮酒后症状加剧者加茯苓、知母、黄连;遇热加剧者加赤芍、牡丹皮、地黄;遇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症状加剧者加佛手、郁金、柴胡等。对照组予口服特非那丁、脑益嗪、甲氰咪胍药物。治疗组治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说明中药防风通圣散治疗风热犯表型隐疹有良效。
胃肠湿热型
证候:风团大片,色红,瘙痒剧烈;伴有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中医学认为,饮食失宜或过食肥甘厚腻,导致胃肠湿热壅滞,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腠理而发病。周晴等在临床中观察到胆碱能性荨麻疹患者中医辨证属胃热炽盛证者为多,风团发作与环境温度呈正相关,此类患者发疹时风团色鲜红、伴烦躁、汗出、口干口臭、喜冷饮、大便秘结、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滑数。在研究中予治疗组口服牛黄上清胶囊(药物组成:牛黄、黄芩、黄连、黄柏、薄荷、菊花、荆芥穗、白芷、川芎、栀子、大黄、连翘、赤芍、当归、地黄、桔梗、甘草、石膏、冰片)0.9g(3粒)/次,每日2次,配合口服西替利嗪片每天1次,每次5mg。对照组仅予口服左西替利嗪片每天1次,每次5mg。结果治疗组愈显率为88%,对照组愈显率为65%。由此可见,牛黄上清胶囊是在中医学“辨证论治”的指导下治疗本病,与抗组胺药左西替利嗪联合用于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胃热炽盛证,能有效降低复发率,临床效果明显。
血热风燥型
证候:皮疹色鲜红,灼热剧烈;皮肤干燥,搔抓后皮损加重;舌质红,苔黄,脉数。
《金匮要略》指出:“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风气相搏,风强则为瘾疹,身体为痒”。中医属“瘾疹”范畴,在临床中中医辨证属风热血燥证者为多,遵循《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的原则,以桑菊饮为组方桑叶消风颗粒,全方清热凉血、祛风止痒。李凤仙等发现患者素体多阳亢,气分热盛,毒热反燔营血而发病,当以疏风凉血施治,方药组成:水牛角15g,龟板6g,生地炭15g,丹皮30g,生石膏15g,元参15g,知母12g,麦冬15g,大黄6g,麻黄根9g,白蒺藜20g,白僵蚕15g,防风9g,连翘15g,薄荷9g。对照组予司立泰60mg,雷尼替丁0.15g,3次/d,口服;普鲁本锌15mg,葡萄糖酸钙1g,维生素C0.3g,3次/d,口服。15d后治疗组痊愈率为50%、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痊愈率为10%、总有效率为60%,2组比较有明显差异。在观察中发现治疗组的症状和体征及伴随症状改善和消失明显,而对照组的主要症状和体征虽然也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伴随症状仍然存在。王丽娜等将符合胆碱能性荨麻疹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风热血燥型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予穴位埋线配合桑叶消风颗粒治疗。桑叶消风颗粒药物组成:桑叶20g,菊花10g,连翘15g,薄荷5g,芦根15g,防风15g,蝉蜕5g,牡丹皮10g,黄芩10g,茯苓15g,赤芍15g,甘草5g,1剂/d,水冲服,早晚2次,治疗4周;穴位埋线选曲池、血海、膈俞、肺俞、足三里。对照组口服盐酸左西替利嗪片每天1次,每次5mg,4周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可见埋线和口服抗组胺药并用可取得较理想的临床疗效。
肝气郁结型
证候:风团大片,色红,瘙痒剧烈;常伴有胁肋胀痛,或情绪激动时加重,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传统医籍中将胆碱能性荨麻疹归为“瘾疹”的,对该病的病因病机论述很少,除风邪常见病因外,患者情绪激动、焦虑抑郁、受热出汗都易引发本病。因而本病发病与情志有明显联系。所以中医病因病机可从肝论治。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情志不畅,肝气不疏,肝郁久而化热生风,在肌肤腠理即表现为风团红疹,又可致营血虚滞,风邪留恋,营卫不和而反复发疹。故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治宜疏肝、祛风止痒、清热凉血为基本原则。方玉甫等将收治的肝气郁结型隐疹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以疏肝、清热凉血、祛风止痒为基本原则,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加减治疗。对照组予依巴斯汀片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痊愈26例,显效11例,有效3例,无效0例,有效率为92.50%;对照组痊愈17例,显效7例,有效6例,无效5例,有效率为68.57%。2组有效率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可见以丹栀逍遥散为主方的中医汤药疗效高于西药依巴斯汀,且复发率低,无明显不良反应。
小结
体温被动或主动升高后诱发的点状风团称为胆碱能性荨麻疹,皮肤过敏是引起胆碱能性荨麻疹的主要病因。只有明确其过敏源,才能有效预防复发,近年来研究发现胆碱能性荨麻疹的重要诱发因素不是身体温度,而是出汗[20]。但汗液不易收集,而使汗液脱敏治疗困难,除此之外,其他致病过敏原也难以明确,导致疗效不够理想。中医独特的辨证论治思维,对反复发作、单凭西药难以控制的胆碱能性荨麻疹发挥了良好的疗效。而且复发率低、毒副作用少,但中医汤药也有相对起效慢、效能较之西药低、缺乏明确药理依据等不足之处。故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思路,配合针灸、心理治疗等方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互补不足,控制病情,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总结现有研究进展,结合临床经验,
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并用,势必是治疗胆碱能性荨麻疹的正确方向。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482.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