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鳞病病机:燥湿同形同病
“燥湿同形同病”概述
早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就有“燥极而润”之论,即燥至极点反见湿象。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亦记载,“燥湿同形者,燥极似湿,湿极似燥也”。燥湿二气各有其象,燥气过极反见湿象,湿气过极反见燥象,故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即称“燥湿同形”。至于“燥湿同病”则又不同,乃燥中有湿,湿中有燥,二气均为实邪,不似同形者之互见虚象。
同一疾病可以呈现燥与湿对立的病理状态,究其原因实为燥、湿两邪共同致病,并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相互转化。正如清代石寿棠在《医原》中记载,“往往始也病湿,继则湿又化燥……往往始也病燥,继则燥又夹湿”,而燥与湿相互转化的机理则为“燥郁则不能行水而又夹湿,湿郁则不能布精而又化燥”。
《思考中医》云:“阳气散发则为湿为热,阳气聚合则燥生矣。”即阳气发散蒸腾则生湿,而阳气聚敛收藏,湿不氤氲,燥便随之而生,体现了燥与湿相伴而生、相互转化的特点。总之,燥与湿,虽如水火之对立,但又若水火之既济,两者盈亏失调则为病,当根据其主次消长以调之,润燥相济,以平为期。
从“燥湿同形同病”探析鱼鳞病病机
鱼鳞病皮损干燥粗糙、状如蛇皮、肌肤甲错,此类症状反映出皮肤津液亏损。但舌苔黄腻,边有齿痕,脉濡滑却为湿邪困脾的表现,故该病为外燥与内湿并见,此为“燥湿同病”。鱼鳞病虽皮肤干燥粗糙,鳞屑较多,但其鳞屑为黄棕色,乃湿之本色;又因湿性趋下,故皮损以下肢为甚,体现了“燥湿同形”。
基于此,以“燥湿同形同病”探析鱼鳞病病机,认为其核心病机为外燥内湿,而外燥与内湿往往在鱼鳞病病程中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最终燥湿相兼而成病。究其内湿导致外燥的原因,或因湿困脾土,气化乏力,津液生成匮乏,或因湿邪直接阻滞气机,津液不布,失于濡养而生燥,或因湿郁化热,热邪伤津使津液亏损。而外燥导致内湿的原因,或因燥性收敛,津液不布,收而停聚为湿,或因燥邪直接侵袭肺脏,肺失宣降,水道通调不利,则水湿内停。
具体而言,鱼鳞病内湿导致外燥的机理,一则为内湿壅脾,脾失健运,水谷不化,则无以化生气血津液润泽肌肤、濡养孔窍,故皮肤干燥、脱屑,此为少津生燥。二则为湿郁日久而化热,热邪渐壅而耗伤阴血,血亏津伤,脉络涸涩,瘀于毛孔腠理之间,致鱼鳞病肌肤甲错,停滞于肌肤腠理的瘀血阻隔气血津液渗灌,进一步加重鱼鳞病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此为伤津生燥。三则为脾虚湿邪内蕴,阻滞气机,影响脾气升清转输的功能,脾不散津,津液输布失常,皮肤肌腠无以濡养而干燥粗糙,加之湿邪具有重浊、黏腻的特点,使鱼鳞病病程迁延日久,化燥化热,则肌肤干燥、鳞屑,此为滞津生燥。而鱼鳞病外燥导致内湿的机理,一则为燥气秉受秋季之性,以收敛为用,若燥邪外乘,留滞不去,收敛、郁闭肌腠,使津液无法布散,水液宣通不畅,故停滞而生内湿,且燥愈烈,湿愈重。
二则为外燥直接犯肺,肺气不利,宣发升降功能失常,则水津输布、运行及排泄不畅,导致津凝成饮、饮聚成痰。三则为燥邪经久不除,势必内侵,肺病及脾,往往伤及阴津、精血而致脾虚,脾虚运化失职,制水无权,而水湿停滞,此为鱼鳞病燥湿先后为害而同病。由此可知,鱼鳞病外燥与内湿可相互转化,相兼合邪为病。
“燥湿同形同病”的临床治疗意义
燥湿同形,外形虽同而病之本质实非,故临床上治疗燥邪壅盛的病证时不应一味滋阴清热润燥,而应该审证求因,考虑是否湿为根本因素,以求本溯源,反之亦然。燥湿同病若单从“燥热伤津”或“脾湿壅盛”的病因病机出发论治显然有失偏颇,合法治之,必燥湿同法。正如《医原》所言:“燥为湿郁者,辛润之中参苦辛淡以化湿;湿为燥郁者,辛淡之中参辛润以解燥。”
“燥湿同形”之本质内隐而假象外露,以及“燥湿同病”之燥与湿病理状态的互相转化均暗含有“潜证”之义。原因如下:其一,临床上燥邪或湿邪往往隐匿于内,单从表面症状尚不能窥清其实质,只因病证早期未显露于外。其二,疾病演变中存在燥证与湿证互相转化的潜在态势。燥湿互化并非燥尽化湿,也非湿尽化燥,而是燥未尽或燥仍盛,但湿已生,湿未尽或湿仍盛,但燥已生,实质仍为燥湿同病,只是表现或以燥象为主,或以湿象为主,或燥湿并重。其三,由于体质的因素,部分患者容易感受燥、湿邪气。如湿盛之人复感燥邪,或燥盛之人复感湿邪而燥湿同病者。据此,以湿邪壅盛为主的病症,祛湿的同时应注意护阴防燥,先安未受邪之地;以燥邪壅盛为主的病症,润燥的同时应谨防滋腻碍胃之弊;燥湿同形同病的病症,治疗应燥湿合治,此为治疗燥证与湿证所致病症的关键所在。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00.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