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镜检

真菌感染是指一种或多种真菌侵犯机体组织,由真菌或其代谢产物引起的疾病,其范围可从浅表感染到深部组织感染。近年来,真菌感染发生率不断上升,真菌的继发感染问题也越来越多。真菌检测对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尤为重要,随着真菌检测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真菌的检测和鉴定。

真菌镜检

真菌镜检是应用最为普遍的真菌检查。最常用的是10-20%KOH溶液涂片法,操作简便,能够快速判定有无真菌感染,但其不能鉴定菌种,而且由于缺乏颜色对比,需要观察者有很熟练的检查技术,导致存在5-15%左右假阴性。在KOH中加入二甲基亚砜(DMSO)后可以快速溶解角质而不需加热,更容易辨认真菌结构,并能与人工假象相区别。通过提高KOH浓度及添加渗透剂DMSO,可促进角质细胞化学变性,使背景清楚,减少纤维织物和细胞间隙干扰,易于辨认,特别是针对指、趾甲标本有其优越性。此外,还有许多特殊的染色方法,可以使真菌结构更加清晰可辨。

荧光染色

目前,多种荧光染料(包括异硫氰酸荧光素、Solophenyl Flavine染料、Calcofluor White染料等)由于与真菌细胞壁的纤维素或几丁质有很强的亲和力而被用于真菌的染色上,使各类真菌(霉菌及酵母)的细胞壁产生荧光标记,包括皮肤癣菌、马拉色菌、念珠菌、曲霉及各类变异的菌丝结构,而且特异性高,反应时间只需数秒钟即可完成,大大提高了临床真菌检测灵敏度和效率。适用于皮屑、甲屑、毛发、痰液、肺泡灌洗液、尿液、胸水等各种标本。荧光染色后,真菌(菌丝和孢子)在镜下为清晰的亮蓝色,菌丝的横隔结构和孢子的出芽形态清晰可见,非常易于识别。特别是在KOH涂片中真菌孢子与脂肪滴有时很难鉴别,而荧光染色法对脂肪滴不产生标记,使得特异性大大提高,弥补了传统的KOH涂片法在真菌数量少时检出率不高的不足。已有许多文献证实荧光染色法在真菌检测中较传统的KOH湿片法具有敏感性强、阳性率高的特点。在具备荧光显微镜的条件下,荧光染色法可取代传统的KOH湿片法,成为常规真菌镜检的一种优良检测方法。

派克墨水染色

派克墨水染液的配制:用20%KOH溶液和派克墨水各半混匀即成。经派克墨水染色的标本在镜下菌丝、孢子均被染成蓝色,而背景上的角质细胞、脂滴、气泡均不着色,对比鲜明,尤其利于马拉色菌孢子与背景脂滴、气泡的鉴别,在低倍镜下即可迅速发现目标孢子。

乳酸酚棉蓝染色法

乳酸酚棉蓝染色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染色方法,染色后菌丝和孢子呈深蓝色,形态结构清晰,背景干净,反差大。乳酸可杀灭真菌,棉蓝可使其着色,甘油可使玻片长期保存,可以提高镜检阳性率。

过碘酸雪夫(PAS)染色

PAS染色镜检可看到真菌呈红色或紫红色,胞核蓝色。其原理是由于真菌荚膜有多糖类物质,过碘酸能氧化真菌壁的多糖而暴露出醛基,醛基与无色品红结合又能生成新的红色品红复合物。PAS对真菌染色特异性强,着色鲜艳,易观察,比较简单方便,是鉴别真菌非常好的方法,值得推广。目前多用于深部真菌病理切片的真菌染色。

芝加哥天蓝染色

芝加哥天蓝染色即用1g固体芝加哥天蓝加入到100mL 10% KOH充分溶解用于涂片,镜下可见蓝色的孢子及菌丝,及淡红色的皮屑等杂质背景,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这对于在低倍镜下或技术不够熟练的观察者,能更快速发现真菌的菌丝及孢子等特征结构。芝加哥天蓝涂片镜检提供了一个更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已有用于浅表真菌感染检查的报道。

六胺银染色

六胺银染色使真菌菌丝和孢子呈明显的黑褐色,细胞核红色。其原理是用5%铬酸氧化真菌内的多糖化合物而暴露出醛基,醛基还原六胺银成为黑色的金属银。

其他

除上述染色方法外,还有苏木精-伊红(HE)染色、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嗜银染色、吉姆萨染色、黏蛋白卡红染色、子囊孢子染色、美蓝染色、Seller染色、Gridley 染色、Wright染色等多种方法可用于真菌的染色检查。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15.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