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可能出现的皮肤表现

发疹性(麻疹样)皮疹

这是新冠感染最常见的皮肤反应之一,占所有新冠相关皮肤病例的11~45%。
根据一些回顾性研究和病例系列报告,与没有皮疹的新冠患者相比,出现麻疹样皮疹的患者住院率更高(45~80%),通常也伴随中重度的新冠症状。
麻疹样皮疹往往会在其他新冠症状出现的同时或之后出现,最常见的部位包括躯干和四肢,但头部和四肢远端相对少见。
对这类病人进行皮肤病理学检查,通常能发现海绵形成和血管周围炎症,炎细胞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血管因为水肿可形成血栓。
因为病理标本一直没发现SARS-CoV-2刺突蛋白,我们认为这种皮疹形成的机制还是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治疗对策主要是口服抗组胺药和外用激素药膏。

冻疮样脂端病变

这也是我了解的第一个新冠相关皮肤症状,外观确实很像冻疮,通常表现为紫红色、红色的紫癜样斑块,伴或不伴水肿。

回顾性的研究发现,这种疾病在新冠疫情期间较往常大幅增多,占新冠相关皮肤病例的19~58%;跟真正的冻疮是由于低温暴露引起的不同,新冠相关的冻疮样肢端病变很少有低温暴露史,既往也没怎么得过冻疮。

皮肤病理学发现此类皮疹主要是淋巴细胞大量浸润在真皮浅层,同时也大量聚集在血管和汗腺周围;此外,在一些样本的血管内皮细胞中可被检测到SARS-CoV-2刺突蛋白,但在另一些样本中又检测不出,这种差异可能证明了SARS-CoV-2 刺突蛋白和由此引发的炎症存在复杂的级联反应关系。
目前较多被认可的一种假说是:在活动性感染阶段,1型干扰素会促进冻纤维蛋白原的产生,冷冻纤维蛋白原作为一种炎症急性期反应物可在肢端部位诱发冻疮样皮疹。
新冠患者的冻疮样皮疹通常会在两到八周内自发消退,但潜在的持续性炎症可能导致某些病例持续超过六个月。患者应做好保温工作同时适当增强运动,对于顽固性的冻疮样皮疹,治疗也和冻疮一样,可以外用激素药膏和口服硝苯地平。

荨麻疹

这种皮疹大家都很熟悉了,但大多数人想到的都是过敏相关的荨麻疹。而在专科医生眼中,大多数荨麻疹反而都是跟过敏没关系的,例如大多数的慢性荨麻疹、无明确诱因的自发性荨麻疹,还有某些明确因素(冷、热、日晒、摩擦、压力、运动、情绪等)引起的诱导性荨麻疹,以及某些感染诱发的荨麻疹等等。

既往我们已知鼻病毒、轮状病毒、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EB病毒等感染后会引发荨麻疹,现在看来SARS-CoV-2感染似乎也会引起荨麻疹。
荨麻疹占新冠相关皮肤症状的8~19%,和其他病毒感染相关的荨麻疹类似,其病理学表现包括血管周围多数淋巴细胞和少数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早期病例中可能会发现中性粒细胞占优)、真皮乳头水肿等等。
目前的回顾性分析未能明确荨麻疹和新冠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系,反正出现了你就按荨麻疹来治就行,一线治疗仍然是口服第2代抗组胺药,需不需要口服激素则最好由具备循证医学理念的皮肤科医生分析后再决定。

葡萄状青斑和网状青斑

这个皮肤症状有点类似于我们受寒冷刺激后,皮肤出现的网状紫红色斑,复温后又消失的那种,其通常继发于皮肤血流量的减少或变慢,压之可褪色。

根据美国皮肤病学会的统计,网状青斑占确诊的COVID-19病患皮肤相关症状的5.3%,大多数症状都轻微,后续也没有微血管血栓的后遗症。
对于这种症状,通常可以继续观察等待自愈,如果想治疗,目前报道过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对乙酰氨基酚、肝素、羟氯喹,吸氧可能也有一定的效果。
葡萄状青斑和网状青斑有点类似,不同之处在于葡萄状青斑更像破碎的网状青斑,通常继发于血管不规则损害。

当某些血管损害表现为闭塞的时候,又可以出现网状紫癜。但这两种皮肤症状还是较多见于重症的患者,尤其是中老年人,提示D-二聚体 (来源于被纤溶酶溶解的交联纤维蛋白)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病 (DIC) 的风险升高。
在美国皮肤病学会的统计中,网状紫癜和葡萄状青斑分别出现在6.4%和 5.3%的新冠相关皮肤病患者中;网状紫癜更与新冠感染的严重程度和死亡率增加密切相关,100%有记录的网状紫癜患者需住院,82%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

水泡水痘样疹

这类皮疹在新冠相关皮肤症状中占9~19%,外观很像水痘,可以像水痘一样全身发展,也可以局限在躯干部位类似带状疱疹。

全身发展的皮损通常由大小不等的丘疹、水疱和脓疱组成,常从躯干开始(最常见),进一步扩散到手掌、脚底和其他身体部位;局限在躯干部位的,通常由单一形态的水泡组成。
与水痘和带状疱疹不同的是,这类水痘样水泡大多是无症状的或仅表现为轻度瘙痒,大多数病变在出现发烧、咳嗽和疲劳等全身症状后3天出现,平均而言,到第8天就会消退,消退后不留疤痕。
水痘样水泡的组织学表现因患者而异,但大多数研究报告了与病毒疹一致的组织学模式,例如具有多核、深染的角质形成细胞和角化不良细胞、基底层空泡变性等。
由于这种皮疹有自限性,而且症状轻微,因此关键是与水痘和带状疱疹鉴别,避免过度治疗。

玫瑰糠疹样皮疹

这类皮疹占新冠相关性皮肤症状的9.9%,和玫瑰糠疹差不多,外观都是圆形环状的鳞屑性斑块,但新冠相关性玫瑰糠疹样皮疹可能不会出现所谓的母斑。

这类皮疹的具体病因尚不清楚。组织学特征和玫瑰糠疹一样,可见表皮海绵形成并伴有灶性角化不全,真皮浅层有淋巴细胞和朗格汉斯细胞聚集。
因此只能推测其和玫瑰糠疹一样,由于炎性细胞因子增加导致了皮疹的发生发展 ,其潜在原因可能还包括人类疱疹病毒 6 和 7(HHV-6 和 7)的病毒再激活、真皮血管内皮的SARS-CoV-2刺突蛋白直接感染或EB病毒再激活等。
这种皮疹,通常也不需要额外治疗,等待一周左右就可以消退。

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症(MIS-C)

感染 SARS-CoV-2的儿童通常没有症状或仅表现出轻微症状,尽管非常罕见,但一小部分COVID-19 患儿会出现多系统炎症综合征,有继发休克和多器官系统衰竭的风险,需住院治疗。

这些儿童病患的症状类似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TSS)和川崎病(KD),诊断需具备以下全部4个条件:
1.发热;
2.炎症标志物;
3.两个器官系统的衰竭或受累;
4.COVID-19感染或暴露的证据。
由于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皮肤粘膜表现和川崎病很接近 (都有结膜充血、掌跖红斑、唇充血、眶周红斑和水肿、草莓舌和颧部红斑等),因此可能需借助别的临床信息辅助判断。
相对来说,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的发病年龄多超过8岁,发热持续时间略长于24小时,更多表现为心肌炎和心肌功能障碍,更多见血小板减少;而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内,发热持续时间常超过5天,更多表现冠状动脉瘤,更多见血小板增加。

其它

新冠相关的皮肤疾病其实还有很多,例如防护用品和消毒剂相关的皮肤病、疫苗相关皮肤反应、心理压力增加导致的休止期脱发,以及原有的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玫瑰痤疮症状加重等,就不一一叙述了,及时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即可。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22.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