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疹的中医治疗
中医文献把药物引起的内脏或皮肤反应统称为“中药毒”。其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有一定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泛发全身或仅限于局部,病情轻重不一,严重者可累及多个系统,甚至危及生命。男女老幼均可发病,尤以禀赋不耐者多见。
病因病理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总由禀赋不耐,药反成毒所致。①药毒内侵,化为风毒,入血伤络,或伴风热之邪侵袭,外发肌腠,则生红斑、丘疹、风团、瘙痒。②药毒阻塞三焦气机,伤碍脾气,以致湿热之邪产生,蕴积肌肤而引起水疱、糜烂、渗液、瘙痒。③药毒侵袭,入里化火,血热妄行,溢于肌表,则斑疹鲜红,或呈紫癜、结节、血疱等。若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伤皮肤,内攻脏腑,则病势险重。④病程日久者,药毒与气血相搏,伤津耗液,气无所生,则成气阴两伤之证。
西医认为:①药物性皮炎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由药物过敏引起。②本病的发病机制复杂,可分为变态反应和非变态反应两大类。多数药疹属前者,且各型变态反应引起的药疹表现为不同的临床特征,如Ⅰ型变态反应见于荨麻疹型药疹;Ⅱ型变态反应见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型药疹;Ⅲ型变态反应见于血管炎型药疹;Ⅳ型变态反应见于剥脱性皮炎型、麻疹型及湿疹型药疹等。非变态反应所致的药疹较少见,其机制可能与免疫效应途径以及参与药物代谢的酶缺陷和抑制等有关。
辨证要点
根据药疹的病因病机、类型及病程初、中、后期临床表现的不同,其辨证要点为:常见于荨麻疹样型、麻疹样和猩红热样型等药疹初期,皮疹以风团、丘疹、红斑、瘙痒为主要表现者,多属热毒夹风证;常见于湿疹皮炎样型、多形红斑样型及固定红斑型等药疹,以渗出、肿胀为主要表现者,多为湿毒血热证;常见于麻疹及猩红热样型、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型和剥脱性皮炎型等药疹,以高热神昏为主要表现者,多为火毒炽盛证;重症药疹的后期,皮疹黯红,神疲乏力,口干唇燥,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多属毒伤气阴证。
中药内服
本病在首先停用一切可疑致敏药物及其结构近似药物的基础上,总的治疗原则为清热解毒、凉血利湿。初、中期以祛风清热、凉血利湿、泻火解毒为主;后期宜养阴清热、清除余毒。
热毒夹风证
证候:起病急,皮损多发于上半身及头面部,亦可泛发全身,为鲜红色风团、丘疹、斑丘疹,瘙痒剧烈;伴发热,口渴;舌质红,苔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透邪。
方药:皮炎汤加减。加减:皮损红肿明显者,加白茅根、车前子;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苦参。
湿毒蕴肤证
证候:皮损肿胀、潮红,出现丘疱疹、水疱、大疱、糜烂、渗液,或口腔、阴部黏膜溃烂,瘙痒剧烈;可伴胸闷腹胀,四肢困重,大便不畅,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萆薢渗湿汤或龙胆泻肝汤加减。加减:渗出明显者,加苦参、青黛;四肢困肿者,加苍术、牛膝;发于生殖器黏膜,可加导赤散及半枝莲、鱼腥草等;发于肛门黏膜者,可加生槐花、地榆、升麻等。
火毒炽盛证
证候: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出现紫斑、血疱、大疱、表皮剥脱、大片糜烂,灼热痒痛;伴高热,烦躁不安,口唇焦燥,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甚至神志不清;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护阴。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安宫牛黄丸或紫雪丹;大便秘结不通者,加厚朴、生大黄;口渴烦躁者,加玄参、栀子;若血尿,加大小蓟、侧柏叶、白茅根;若皮肤松解,剥脱严重,可加西洋参、牡蛎、生黄芪、山萸肉等。
毒伤气阴证
证候:重症药毒后期,皮疹黯红,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治法:益气和胃,养阴清热。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加减:若脱屑严重,可加钩藤、白芍、生石膏、苦参;神疲气短明显者,可加太子参、五味子;低热者,加青蒿、鳖甲、银柴胡。
预防与调护
1.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有无药物过敏史。避免使用已知的过敏药物及结构类似有交叉过敏的药物。2.掌握药物使用的适应证,合理用药,使用的药物应针对性强,种类不宜过多,以减少药物过敏反应发生的机会,即使发生药物过敏也易于确定是哪种药物过敏,以便于更换或停用。3.严格执行药物使用规范,对青霉素、抗毒血清制剂、普鲁卡因等,用药前要做皮试,皮试阳性者禁用该药。4.熟悉药物使用说明书,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遇到全身出疹、瘙痒,要考虑药疹的可能,及时诊断,及时处理。5.对已出现药疹的患者,医生应明确告知,并填写药物禁忌卡或记录在病历首页上,并嘱患者牢记,避免再次使用。6.皮损处忌用热水烫洗,避免搔抓,避免外用刺激性药物。忌食辛辣、海鲜、牛羊肉等发物及辛辣之品。7.重症药毒,按危重患者进行护理。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32.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