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银屑病中医辨证研究的展望
银屑病的辨治体系必须以局部皮损辨证为核心
银屑病是现代疾病诊断,并非传统中医病名。在以银屑病为研究对象的辨证过程中,必须首先保证疾病诊断成立,即先辨病、后辨证。
银屑病的辨证标准须以局部皮损辨证为基准,在基于皮损的气血津液辨证体系的框架内进行,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产生的病因、体质因素及脏腑经络异常。
银屑病的辨证需要包括整体辨证与皮损辨证两部分
随着对疾病认识的深入,当代医家不再将银屑病视为单纯的皮肤疾患,而更倾向于将其视为免疫系统介导的涉及多系统的皮肤疾病。银屑病的共病正成为近年研究的关注点之一。从中医角度看,基于皮损的辨证结果,往往与中医四诊得出的辨证结论存在差异。在临床中甚至存在同一患者不同部位皮损辨证结果不同的情形。在一些情况下,单纯从局部皮损或整体辨证入手治疗银屑病均不能尽如人意,甚至出现较多的治疗抵抗的情况。
在银屑病的辨证中,多数医家均是局部辨证和整体辨证相结合。笔者认为皮损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是取得疗效、减少复发的关键。同时把握整体与皮损的异常,不能把整体辨证结论与皮损辨证结论混为一谈。因此,记录银屑病的辨证结论之时,可以采用复合模式,同时记录局部皮损辨证结论及整体辨证结论,如“整体为脾虚湿蕴证,局部皮损为血热证”。这样,从诊断到治疗,局部与整体,有利于明晰临床诊疗思路。
根据疾病状态选择恰当的银屑病整体辨证体系
总结银屑病的辨证分型累计不下数十种,其中既有风寒、风热、风湿、寒湿、热入营血等外感辨证体系分型,也有肠胃湿热、肝经郁热、气滞血瘀、痰瘀阻络等杂病辨证体系分型,还有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冲任不调、上热下寒等内伤辨证体系分型。从客观上看,在整体辨证之时,由于将分属于外感、杂病、内伤不同体系下的不同证型混在一起比对选择,容易出现评价标准的适用性错误。
为避免以上问题,使银屑病的中医辨证思路更加清晰,张苍教授提出可以在整体辨证之时,先辨外感、杂病、内伤大的类别;再辨外感传变类型、杂病邪气类型、内伤脏腑所在;最后确定具体的证型。以上三步分类辨证路径能明确标示银屑病的辨证分型,解决类似“血热证”与“热入营血”异同的困惑,从而使银屑病的整体辨证结论更加明确。
银屑病具体中医证型
血热证
证候:皮疹颜色鲜红,层层银屑,瘙痒剧烈,抓之血露,伴心烦,口干,咽痛,尿黄,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凉血淸热,解毒消斑。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
加减:热盛者,加羚羊角粉、生石膏、黄芩、栀子;痒甚,加白鲜皮、苦参;大便燥结,加生大黄粉;伴有咽炎、扁桃体肿大者,加牛蒡子、金莲花。
血瘀证
证候:皮损色黯,浸润肥厚,经久不退,斑块状或地图状,舌质黯红有瘀斑,苔白,脉弦涩或沉细。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加减:女性伴月经量少或有血块者,加香附、益母草;情志不舒者,加柴胡、枳壳、玫瑰花、合欢花。
血燥证
证候:病程较长,疹色淡红,鳞屑干燥,时有皲裂,自觉瘙痒、干痛,口咽干燥,舌质红少津,苔白,脉沉细。
治法:养血滋阴,润肤息风。方药:当归饮子加减。
加减:大便溏泄,加山药、炒白扁豆;痒甚,加白鲜皮、苦参;伴少数新出皮疹者,加白茅根、紫草、白花蛇舌草。
湿毒证
证候:皮疹好发于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黏厚,剧烈瘙痒;也可见掌跖红斑、脓疱、脱皮;可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通络。方药:犀角地黄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加减:病久伤阴,出现口干舌燥,便干,镜面舌,注意凉血护阴,养阴益气,清解余毒,可加用南北沙参、石斛、玄参、重楼、白花蛇舌草。
火毒证
证候:全身皮肤红肿灼热,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口渴,高热,尿赤,便秘,舌质红绛,苔薄,脉弦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清瘟败毒饮加减。
加减:高热伤阴,加石斛、麦冬、沙参;肿胀明显,加车前草、茯苓皮、冬瓜皮、赤小豆。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47.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