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皮肤体表辨证体系的构建

清代吴尚先在《理瀹骈文》中提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该理论对于皮肤病内治具有可行性,因内服药物吸收后进入血液循环,输布全身,可发挥整体的药理效应,有利于皮肤病的治疗。然而,对于指导皮肤病外治却与临床实际情况具有明显的矛盾,如白降丹、红升丹等去腐生肌药无法内服,则无法用“内治之理”指导;再如,冰片内服具有开窍醒神之效,而外用多发挥透皮吸收的作用,且内服与外用剂量上相差较大。当代中医皮肤科名家邓丙戌教授认为:“中医学基础理论是‘内治’和‘外治’共有的‘理’,在共有的‘理’的指导下,‘内治’和‘外治’又具有其特殊的‘理’”。基于此,中医皮肤外治应遵循“体表辨证”理论指导,通过局部皮损、病变部位、皮损纵向、外邪情况、自觉症状等五位一体进行综合体表辨证。

局部皮损辨证,见微知著

针对皮肤病的皮损情况,提出中医皮肤病局部皮损辨证。局部皮损辨证是皮肤科特有的辨证方法,是从外知内的重要途径。在具体临床中,需细致审视患者全身各处皮损,必要时用放大镜辅助观察皮损的颜色、形态、分布、有无继发损害等,同时用手触摸,感知皮损的硬度、粗糙浸润程度等,俾见微知著,从皮损处获得最准确的辨证信息。局部皮损能提纲挈领指导辨证,可反映体内脏腑虚实寒热,如皮损表现为红色斑块、丘疹、结节等,常辨为热证;皮损表现为皲裂、粗糙、鳞屑常辨为阴虚或血虚证;皮损为水疱、糜烂、渗出等常辨为湿证。

传统的四诊辨证法有一定的局限性,诸多疾病早期或疾病变化轻微时较难被宏观四诊捕捉,随着现代医学诊断技术的发展,微观地从局部认识机体,详细地阐明证的物质基础和相关结构,简言之,就是借用现代化的指标和检查手段协助辨证,将中医辨证的内涵延伸至微观,提高了中医辨证的客观性和准确性。皮肤镜和皮肤病理能够从微观角度观察局部皮损的特征性结构,进而更好的局部皮损辨证。皮肤疾病中最直观即外在之皮损,若治疗只能缓解局部皮损症状而不能治本,则皮肤病反复发作。故重视皮损辨证,但不惟局部皮损辨证,而是在整体观的指导下,通过体表皮损情况来辨别皮肤疾患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累及脏腑、气血津液等。

体表病位辨证,整体审查

针对皮肤病的发生部位,提出中医皮肤病病位辨证。早在《灵枢·百病始生》就有“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的记载。清代高锦庭在继承前人的学术基础上,又将吴鞠通三焦辨证移植到外科中来,结合中医外科的上、中、下三部的发病特点,进而提出病位辨证的思想,进一步完善了外科辨证方法。人体上部属于上焦所辖,肺主表,其位最高,故风温、风热之表易于侵犯,皮肤病的特点多为宣浮肿胀,发病急骤。人体中部属于中焦所辖,肝胆属中,肝主疏泄,肝胆气郁化火外发,皮肤病特点多为疼痛较甚,肌肤热甚等。人体下部属于下焦所辖,下焦为水湿的外出通道口,肾与膀胱湿热外泛,加之外感湿邪,湿有重浊趋下的特点,故下部皮肤病多为湿热所伤。

除上、中、下三部病位辨证,经络部位辨证亦发挥重要作用。《素问·皮部论》中指出:“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经络是外应皮肤,内应脏腑。从皮肤病发生的部位,对应脏腑所属经络的走向,可得知皮肤病与脏腑的关系。如发于鼻部者(如单纯疱疹),每与肺经有关;发于唇部者(如口周湿疹、须疮、唇炎等),先责之于脾胃;发于胸胁部(如带状疱疹)和阴囊(如阴囊湿疹),多与肝经有关等。皮肤病的发生与体表经络循行息息相关,通过整体审查全身皮损的经络分布状况,采用本经调理、表里经调理、经脉五行生克关系调理的方法,并配合相应特定穴,结合子母补泻原理进行辨治,常获良效。总之,不论皮损发生于人体体表的上部或下部,或经络循行部位,或皱折、摩擦等特殊部位,均对皮肤病的治疗有不同的影响。体表部位辨证既与内科三焦辨证相联系,又具有鲜明的体表辨治特点,临证时如能抓住要害,应用得法,可达独辟蹊径、执简驭繁之效。

皮损纵向辨证,精准定位

针对体表皮损竖直层次的深浅分布情况,提出中医皮肤病皮损纵向辨证。皮肤病既要从横向层次辨析,如体表发病部位、体表经络循行等,更要从皮损纵向辨治皮肤病,如肌肤、筋骨等。通过整理历代中医皮外科古籍可发现,皮肤病命名与皮损定位密不可分。如发于肌表不同部位而命名的发际疮、鹅掌风等;若深入筋骨则命名为脱疽、附骨疽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记载:“人之身体,计有五层:皮、脉、肉、筋、骨也。发于筋骨间者,名疽,属阴;发于肉脉之间者,名痈,属阳;发于皮里肉外者,名曰疡毒;只发生于皮肤之上者,名曰疮疖”。皮肤病定位的精准化,有利于中医皮肤病的诊断,亦有助于皮肤病的精准治疗,即仝小林院士所谓“以病为‘纬’,以态为‘经’,在疾病纵向认识上层层剥离分析,从而实现对疾病的全方位掌握”。

外邪诱因辨证,动态观察

针对皮肤病的外邪情况,提出中医皮肤病外邪辨证。体表皮肤在发挥其屏障作用的同时难以避免的会受到外邪,特别是六淫邪气对皮肤的直接损伤。风为百病之长,因性善行而数变,瘙痒与风团等症往往由风邪所致,如荨麻疹亦称为风疹块。寒阻经络则气血凝滞,可引起疼痛,肢端血液循环不良,肢体冷热不对称或无名肿胀等症状。皮肤病因寒所致者种类虽不多,然亦时有所见,最普通的如冻疮、冻伤等,很大程度上与寒邪有关。

暑为夏季的主气,夏日肌肤腠理开,汗出较多,潮湿往往使股癣、手足癣、花斑癣加重。这也是夏季皮炎、掌跖湿疹、疱疹等病的病因。夏季烈日易伤皮肤,故暑邪也常是红色汗疹(痱子)、暑疖、足癣感染与日光皮炎等的病因。湿邪所致皮肤病,以外湿为主,若湿邪外乘,留滞不去,与气血相结,就会出现水疱、瘙痒、糜烂、渗液、浮肿,甚至浸淫四窜,缠绵难愈。秋季时令,天气干燥,易感外界燥邪发病,可见瘙痒、红斑、丘疹或脱屑性皮肤病。

外感热邪而发病者,多为急性发作,红肿明显,怕热,热则痒甚。热邪常是化脓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可出现红、肿、热、痛、痒、脓疱、溃烂、流脓等局部病变。总之,通过中医皮肤病外邪辨证,对准确认识皮肤病的病因,特别是外邪情况,以及如何用外治法消除病因有着重要意义。

自觉症状辨证,因发知受

针对皮肤病的自觉症状,提出中医皮肤病自觉症状辨证。瘙痒为皮肤病最具特色的主观症状,其多由风、湿、热等外邪所致。其中皮肤疾患因风胜作痒者,由于风性升散,发病多在人体上部、喜行头面,但风行而数变,可走窜无定,泛发遍体作痒,其特点是抓破溢血,随破随收不致化腐,多为干性,且发病急,消退快。湿胜作痒者,由于湿性趋下,发病多在人体下部,也可侵犯全身,其特点是糜烂渗液、黄水淋漓,浸淫四窜,最易袭皮蚀烂,且起腐越痒,缠绵难愈。皮肤病因热胜作痒者,可见皮肤色红掀热作痒,若如与湿相搏则皮损糜烂渗出,腥臭黏着,瘙痒异常。古人素有痛痒同源之说,所谓“邪盛而攻走经筋则痛,邪微而游行皮肤则痒”,而后世“痒为痛之渐、痛为痒之甚”理论则进一步阐述了痒与痛的关系,痒痛同源,是疾病在不同发病程度时表现出的不同症状。

疼痛亦是皮肤病主观症状之一。中医常称“不通则痛”,多因气血瘀滞,经络阻隔而引起疼痛。临床上还应分析其寒热虚实、因气因血之不同。一般说来,寒痛、虚痛得热得按则减,遇寒则剧,热痛则相反。气滞之痛,痛无定处,血之痛则兼有其他血见症,临床亦应详加分辨。麻木的自觉症状主要见于麻风,皮肤麻木,不知痛痒。中医认为这是感受天地间的疠气而致病,正如《素问·风论》所指:“风气与太阳,俱入引诸脉,合散于分肉之间,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故麻木是因风盛血燥,肌肤枯燥所引起的知觉差损。根据其程度不同而分辨其麻和木的区别,如中医认为:“气虚则麻,血虚则木”。总之,瘙痒、疼痛、麻木、酸胀、灼热等均为皮肤病常见自觉症状,临证为尽快缓解自觉症状,还需准确辨证,应证求因,详细分析。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58.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