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平疣的中医内服治疗

临床表现

扁平疣,中医称为“扁瘊”“千日疮”“枯筋箭”等,《灵枢·经脉》早有记载:“手太阳之别,名曰支正,上腕五寸,内注少阴;其别者,上走肘,络肩髃。实则节驰肘废,虚则生肬,小者如指痂疥,取之所别也。”此处“肬”,即疣也。《洞天奥旨.卷九》记载:“千日疮生于人手足之上,一名疣疮,一名瘊子,一名晦气疮。状如鱼鳞排集,层叠不已,不痛不痒,生千日自落,故又以千日疮名之。”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多骤然出现,为米粒大到绿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表面光滑,质硬,浅褐色或正常皮色,圆形、椭圆形或多角形,数目较多,多数密集,偶可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条状(同形反应),长期存在的扁平疣可融合成片。一般无自觉症状,因好发于颜面、手背等暴露部位,慢性经过且病程较长,有自愈倾向但易反复,部分患者甚至可持续数年不愈,影响外貌,给患者造成心理负担。

西医病因、治疗

从现代医学角度来讲,扁平疣是人类乳头瘤病毒~3型感染皮肤黏膜引起的病毒性皮肤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健康带病毒者,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通过皮肤黏膜微小破损进入细胞内并复制、增殖,致上皮细胞异常分化和增生,引起上皮良性赘生物。人群普遍易感,免疫功能低下者易患此病,外伤及摩擦为其诱因。西医治疗以局部外用维A酸软膏、氟尿嘧啶软膏、干扰素凝胶及冷冻、电灼、激光等物理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确切有效的抗乳头瘤病毒内用药物,有临床报道免疫调节剂如干扰素、左旋咪唑、聚肌胞等治疗扁平疣有效。

中医病因

祖国医学源远流长,历代医家对扁平疣的发病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外科正宗》曰:“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薛氏医案》言:“疣属肝胆少阳经,风热血燥,或怒动肝火,或肝客淫气所致。”边天羽认为本病病因病机多为风毒之邪,阻滞经络,并与肝热搏于肌腠而发,治疗以疏风清热、解毒散结、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主。艾儒棣认为扁平疣的病机是外感疫疠之邪侵入机体致局部气血凝滞、痰阻而成,故其治则不离解毒散结,并指出扁平疣病位在肌肤属阳,不红不热属阴,故本病应归于半阴半阳证。可见,扁平疣的发病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

扁平疣的发病特点在于湿、热、痰、瘀、虚五个方面,总属正气亏虚为本,湿热蕴结、痰湿阻络、气滞血瘀为标。机体正气不足,腠理不固,外感湿热毒邪,搏结肌肤,日久脾虚湿聚成痰,气血失和,气滞血瘀而发,久病多虚,正虚邪恋,则缠绵难愈。病位虽在体表皮肤,但主要病变脏腑在肺、脾、肝。治疗当以健脾除湿、化痰理气、活血祛瘀、又益气和营兼顾清湿热大法。

临床辨证

扁平疣的发病与肺、肝、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同时结合现代人群生活、工作压力大,饮食及生活作息不规律,易致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脾胃损伤的现状,临床上常辨证为风热蕴结证、肝经郁热证、热瘀互结证、湿热郁肤证等。四川地处盆地,气候特点致病多夹湿,同时现代人嗜食辛辣炙煿、肥甘厚味,易生湿热,故以湿热郁肤证居多,常见临床表现为:扁平丘疹,淡红色或正常皮色,边界清楚,互不融合,可微痒,或不痒,舌质红,胖大边有齿痕,苔薄黄,脉弦滑。

基础方剂

根据扁平疣的病因病机,以健脾除湿、清热解毒为基本治法,以福建中医报道的桔地汤为基础方剂,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加用有抗病毒作用的中药,具体组方如下:茵陈30g,桔梗10g,葶苈子10g,地榆20g,桑枝10g,重楼10g,土茯苓15g,马齿苋15g,鸡内金10g,黄芪10g。方中茵陈善清利脾胃肝胆湿热,为治黄疸要药。《名医别录》谓:“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痛,去伏瘕”。桔梗宣肺、祛痰、利咽、排脓,《珍珠囊药性赋》谓:“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痈;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葶苈子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神农本草经》言:“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地榆凉血止血,解毒敛疮,《本草纲目》云:“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桑枝祛风湿,利关节,利水消肿,且能引诸药上行,《本草备要》曰:“利关节,养津液,行水祛风”。重楼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凉肝定惊,《本草汇言》谓:“蚤休,凉血去风,解痈毒之药也。但气味苦寒,虽为凉血,不过为痈疽疮疡血热致疾者宜用,中病即止。又不可多服久服”。土茯苓解毒,除湿,通利关节,《本草正义》言:“土茯苓,利湿去热,能入络,搜剔湿热之蕴毒”。马齿苋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止痢,《新修本草》云:“主诸肿瘘疣目,捣揩之;饮汁主反胃,诸淋,金疮血流,破血癖癥瘕,小儿尤良”。鸡内金消食化积,健运脾胃,《滇南本草》曰:“宽中健脾,消食磨胃。治小儿乳食结滞,肚大筋青,痞积疳积”。黄芪补气健脾,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本草汇言》谓:“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之药也”。

随证加减

临床上应根据辨证加减用药:身热口干不欲饮加薄荷、桑叶、菊花等疏风清热;口干口苦、心烦、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加夏枯草、青葙子、龙胆草等清泻肝经郁热;情志抑郁、烦躁易怒、两胁胀痛加枳壳、柴胡、香附等疏肝理气;脾胃虚弱、纳呆食少、大便稀溏加白术、山药、白扁豆等补气健脾;腰膝酸软、烦躁耳鸣加山茱萸、黄精、枸杞等滋补肝肾;伴有瘙痒者加地肤子、蒺藜、紫荆皮等祛风止痒,以防搔抓后出现同形反应,导致皮损增多;舌有瘀斑瘀点者加丹参、红花、桃仁等活血化瘀;平素肺卫不足、腠理不固,易受外邪侵袭者,可加玉屏风散益气固表。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73.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