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形红斑

多形红斑是以靶形或虹膜样红斑为典型皮损,有红斑、丘疹、风团样损害和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可不同程度的累及黏膜,有时可有内脏损害。多形红斑为自限性炎症性皮肤病,常有黏膜损害及全身症状。病程2-4周,好发于春秋季,易复发。

病 因

感染

约占90%,包括病毒、细菌、支原体或真菌等,以单纯疱疹病毒Ⅰ和Ⅱ型感染最常见(约占50%);

药物

少于10%,主要有磺胺、青霉素、巴比妥类和解热镇痛药等;

物理因素

寒冷、日光、放射等;

接触物

如长青藤、报春花、氯化氨基汞等;

风湿性疾病或自身免疫病

如红斑狼疮和炎症性肠病;

血液系统疾病及恶性肿瘤

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等。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与免疫相关的炎症反应有关:细胞毒性变态反应(超敏反应)和迟发型变态反应(超敏反应)。

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

咽痛、头痛、发热、全身不适,乏力、关节、疼痛等;

典型皮疹

皮疹多形,可有风团、丘疹、紫癜、水疱等;

临床分型

1.红斑—丘疹型(轻症型)
2.水疱—大疱型(中症型)
3.重症型

多形红斑典型皮损的三带组成

内带:中央为暗红斑或紫癜,或可呈扁平丘疹、水疱或有结痂
中带:色淡的水肿性隆起
外带:较清晰的一圈红斑

皮损表现

红斑-丘疹型

 常见,症状轻,易复发

 好发面颈部、四肢远端伸侧,粘膜少受累,

 典型皮损:水肿性红斑,中央青紫色或紫癜,严重时可出现水疱,呈靶形或虹膜状

 瘙痒、疼痛、灼热,2~4周消退,色素沉着

水疱-大疱型

 常由红斑-丘疹型发展而来,伴全身症状

 部位:四肢远端,扩散至全身皮肤粘膜

 皮榻:糜烂、渗出、水疱、大疱、血疱

重症型(Stevens-Johnson综合征)发病急骤,全身症状重,死亡率5%~15%

★ 皮损:水肿性虹膜样红斑或瘀斑,扩大融合,出现水疱、大疱、血疱、尼氏征阳性

 部位:全身皮肤、多部位粘膜

 口鼻粘膜糜烂,表面灰白色假膜,疼痛

 眼结膜充血、渗出,角膜炎,失明

 外阴、肛周粘膜红肿糜烂

 呼吸道、消化道粘膜受累致炎症、出血

 并发症:坏死性胰腺炎、肝肾功能损害、继发感染引起败血症

预防和治疗

应积极寻找病因,可能为药物引起者应停用一切可疑药物。轻症患者多在数周内自愈,仅需对症处理;重症型往往可危及生命,需积极治疗。

外用药物

原则为消炎 、收敛、止痒及预防感染。无糜烂处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或糖皮质激素霜,有渗出糜烂时可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局部破溃者可外用0.5%新霉素霜、莫匹罗星等防止感染;加强口腔、眼部护理,防止眼睑粘连和失明。

 系统药物治疗

轻症患者口服抗组胺药。重症患者应尽早给子足量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1~1.5mg/(kg.d)口服,或等效剂量的氢化可的松、地塞米松或甲基泼尼松龙静脉注射,病情控制后逐渐减量,同时给予支持疗法,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证热量、蛋白质和维生索的需要;若明确合并感染如HSV感染,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经常复发的HSV相关多形红斑患者,需给予至少6个月的抗病毒治疗。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594.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