瘙痒难忍,足癣分型而治是关键
足癣由真菌感染足部皮肤所致,不同患者的症状表现不同:有些人局部皮肤瘙痒难忍、坐立不安,有些人趾间有水疱、寸步难行,有些人脱皮,有些却一直在渗出“不明”液体。足癣治疗不及时可能会继发细菌感染,如局部化脓、红肿热痛的丹毒,或引起手足红肿瘙痒的癣菌疹等并发症,影响个人的生活和工作。虽病因一致,基本都要靠外用药物治疗,但不同类型的足癣,却有着不同的治疗原则及方案。
水疱型足癣:夏季多发
在趾间、足缘、足底出现水疱(针尖大小、深在),疱液清晰、壁厚发亮,水疱不容易破裂,可融合成多房性大疱;若水疱破裂,会出现红色的糜烂面以及剧烈瘙痒的症状。这种足癣为水疱型,多在夏季发病,治疗时可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浸泡,起到解毒、收敛、燥湿、止痒的作用。
水疱型足癣推荐使用浸泡或湿敷药液的方式进行治疗,可以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渗入真皮内部和角质层,可以起到解毒杀菌、清洁止痒的效果,达到彻底清除真菌的目的。浸泡或湿敷完毕,待皮肤干燥后再涂抹外用抗真菌药物,此时应选择刺激性小的霜剂、水剂或软膏剂。
糜烂型足癣:谨防感染
好发于足 3、4 或 4、5 趾缝间的糜烂型足癣,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除去白皮后,基底皮肤呈鲜红色,剧烈瘙痒。此型使用中药外治时,同样可以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浸泡或湿敷,使用方法同水疱型足癣。因糜烂型足癣容易继发细菌感染,所以在浸泡或湿敷完毕、待皮损干燥后,应再涂抹外用抗真菌药物,同样应选择刺激性小的霜剂、水剂或软膏剂。
脱屑型足癣:“打薄”再泡,效果更佳
脱屑型足癣也十分常见,又称为“干性足癣”,多表现为足跖、足缘、足跟部皮肤弥漫性粗糙、脱屑、增厚、干燥,严重者可出现皲裂。有局部角质增厚症状的足癣,单纯使用药膏的渗透力及透皮吸收率不高,会使抑菌、杀菌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在使用药膏前应采用中药泡洗,能显著软化角质、润泽肥厚的皮肤,使药物能直达患处,杀灭真菌。中药浸泡完毕后,可外涂水杨酸软膏,软化剥脱较厚的皮损;抗真菌药膏最好选用油性大的软膏。如果涂完药再用保鲜膜封包 2 小时,效果会更好。通常外用药物需要持续 4 周以上,才能达到 70%~80% 的好转率。
上述方法同样可以用于治疗手癣,但对于体癣(包括股癣),应主要依靠抗真菌药膏外涂,中药泡洗和湿敷就显得不是很方便了。
液体联合膏剂是治疗“灰指甲”的好搭档
若足癣患者的皮肤癣菌侵犯到了甲板和甲下,则有可能引起灰指甲,一般需要口服抗真菌药物治疗。对于因身体原因不宜服药的患者,可以选用局部治疗,最好选用液体剂型和膏剂联合应用。治疗时,可以先在患处涂抹液体抗真菌药物,待药液渗入、局部干燥后,再涂抹膏剂,只需薄薄一层即可,每天涂抹 2 次。如果指甲较厚,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再涂药,更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
灰指甲患者出现这些情况不宜口服药物治疗
甲板较厚,单纯使用外用药难以透入,一般以口服药物治疗,但以下几种情况要除外:
1. 真菌侵犯甲板的面积小、位置浅表;
2. 患者患有严重肝肾疾病,不能接受全身抗真菌药治疗;
3. 由球拟壳蠕孢引起的甲真菌病。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15.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