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测心率

前几天把我的iwatch给了姑姑,她主要就是测心率和睡眠情况。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高危人群,比如高血压病患者,除了关注血压,还需要注意心率。很多人并不知道,心率增快,其实和血压升高、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关系也十分密切。心率增快,会引起血压升高;而高血压伴随交感神经兴奋,也会对心肌产生一定的损害,又加快了心率,影响心脏功能,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国内外多项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心率加快可导致死亡率上升。因此,在监测血压的同时,不要忽略了心率这项重要指标,顾此失彼。

智能设备是否能有效监测心率?

一般来讲,心率监测以静息心率为主,推荐患者在清晨安静状态下测量血压的同时,记录心率值。在其他时间段,可休息 15~ 20分钟的状态下进行测量。近些年,运动后心率这一指标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监测运动后心率,可以更好地评估运动耐量、心肺功能,为患者药物治疗、工作劳动及康复锻炼提供一定指导。智能手环等具备监测实时心率功能的智能穿戴设备,也因此越来越普及。然而,其监测值是否可信呢?智能手环、手表监测心率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目前市面上的主流是利用反射型光电传感器,通过不停地发射光线,接收反射信号,来反映脉博血容量的变化,再根据血液内物质的吸光度与浓度成正比的关系,计算出人体心率的基本参数。

根据初步的临床研究,只要穿戴方式得当,智能设备的心率监测值与同步的心电图监测较为一致,可以作为日常生活中观察心率曲线的一种便捷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对于慢性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还是不建议完全用智能手环取代专业的医疗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患者还需到医院定期复诊。

高危人群,智能设备是否有必要日常佩戴?

目前市面上的智能穿戴设备主打宣传的功能繁多,如房颤、早搏的诊断,甚至有部分商家宣传可监测心肌梗死,且多数价格不菲。但一个小小的手环真的能有如此强大的功能吗?其实,对于房颤、早搏乃至心梗等此类严重的心脏病变,在医院进行确诊需要一套非常严谨、复杂的流程。患者从入院到确诊,需要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抽血化验、冠状动脉造影等一系列检查,再通过有经验的专科医师对检查结果进行解读,才能正确地评估患者的病情,并给予正规且及时的治疗。如果想寄希望于一个小小的手环就能进行确诊,未免有些过于理想化。且目前对于此类智能穿戴设备,业界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其监测数据的准确性暂未得到临床的验证。患者如果完全依赖于此,有可能会放松对病情监测的警惕,贻误最佳治疗时间;也有可能过分关注病情变化,引发焦虑,影响正常生活。

总之,对于智能设备要有客观认识,不可完全依赖;但可以辅助使用,比如可以借助智能手环等工具,监测静息心率、运动后心率和每日平均心率,指导药物调整以及每日运动量、运动方式、运动时间的安排等。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29.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