睑黄瘤的激光治疗
睑黄瘤是黄瘤病的一种,属于脂类代谢障碍性皮肤病。因影响美观,患者多求诊皮肤科或整形外科。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睑黄瘤,效果确切,远期随访美容效果佳,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概述
睑黄瘤(xanthelasma palpebrarum)是脂质沉积于眼睑部位而引起的皮肤黄色斑块,是黄瘤病的一种,属于脂类代谢障碍性皮肤疾病。表现为上睑内侧淡黄色的圆形或椭圆形斑块,质地柔软,色淡黄或深黄,一般两侧呈对称分布。严重时也可多发,从内眦部波及上下睑的中外侧。多见于中年女性,进展缓慢。
病因
睑黄瘤的实质是含脂质的组织细胞和巨噬细胞局限性聚集于上睑内侧的真皮或浅层轮匝肌。形成椭圆形的黄色丘疹、结节或斑块。
睑黄瘤的形成可能是脂质和脂蛋白代谢的先天性缺陷,也可能与饮食和某些疾病以及药物有关。部分患者因高脂、高胆固醇饮食或家族性遗传性脂类代谢缺陷导致高脂血症及高胆固醇血症,并发睑黄瘤;也有部分患者可能是继发于甲状腺功能低下、糖尿病、肝脏疾病、胰腺炎等疾病;此外,服用雌激素等药物也有可能引发睑黄瘤。
但是,也有一部分患者并不伴有高脂血症,这部分患者的发病原因可能与其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有关。
症状和临床特征
典型的症状是内眦部皮肤的圆形或椭圆形黄色斑块,略高出皮面并逐渐扩大,表面皮肤纹理消失,质地柔软,通常两侧呈对称分布。早期一般发生在上睑内侧,缓慢发展后可向中外侧扩展,甚至波及外眦部,严重的可出现环绕整个眼周的黄色斑块。患者多为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约25%的患者伴有高胆固醇血症,部分患者有高脂蛋白血症。
治疗
饮食控制
控制血脂水平及血胆固醇水平。饮食控制是治疗该病的根本,应采取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饮食。
药物治疗
当单独饮食控制无效时,应给予降脂药物治疗。此外,还应同时治疗伴发的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肝胆疾病和胰腺炎等。
局部治疗
可采用激光汽化、液氮冷冻、肝素钠局部注射或手术切除等方法。
激光治疗
激光器的选择
采用超脉冲二氧化碳激光治疗。
治疗步骤
局部浸润麻醉下,超脉冲CO₂激光逐层汽化睑黄瘤浅层的表皮、真皮,一般汽化至轮匝肌浅层方能观察到淡黄色瘤体组织消失。如睑黄瘤范围广,应分次、分批蚕食治疗,以免遗留瘢痕。一般来说,一次治疗的范围最好在5mm×5mm以内。瘢痕体质患者不宜治疗。若同一部位睑黄瘤治疗后复发,多次重复治疗后瘢痕增生的可能性会增加。
治疗后的护理
创面保持干燥,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眼膏、红霉素软膏或百多邦等,一般1-2周后结痂脱落。痂皮脱落后的局部皮肤可能出现术后红斑及色素沉着,需1-3个月逐渐淡化。恢复后美容效果佳。
复发的再治疗
睑黄瘤常有复发,应强调饮食控制和降脂治疗的重要性。必要时可重复局部激光治疗,但同一部位多次重复治疗会使瘢痕增生及挛缩的可能性加大。
扩展阅读
黄瘤病(xanthomatosis):
黄瘤病由脂质在组织中的沉积引起。皮肤、肌腱和眼睑部是皮肤科医师寻找脂质沉积的重点部位。当机体出现脂质数量和代谢异常时就会引起黄瘤病。因此,黄瘤病是潜在的血脂异常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的重要标记。各型黄瘤的组织学特征相似:以大量体积较大的黄色瘤细胞或泡沫细胞为特征,这些细胞是吞噬细胞(富含脂质的组织细胞)。细胞可能有多个细胞核。除了泡沫细胞外,也可出现图顿巨细胞。由于包埋剂可溶解胆固醇和脂肪酸,因此可出现裂隙。总体来说,在泡沫细胞巢周围通常出现结缔组织反应,陈旧皮疹内大多数泡沫细胞被纤维化所取代。CD68和亲脂素免疫过氧化物酶染色有助于鉴别泡沫细胞。
除了参与脂质代谢平衡的分子遗传缺陷外,系统性疾病(如糖尿病)和药物(如系统性使用维A酸)也可引起高脂血症,从而导致黄瘤病。不同类型的皮肤黄瘤病基于其临床形态而命名。目前已发现了许多导致本病的基因突变,均导致高脂血症。一些不同的遗传性疾病可呈现出类似的皮肤黄瘤病表型,因此,建议对具有家族性高脂血症和无明确药物因素引起的血脂异常的黄瘤病患者进行血脂检测。而对于脂质升高相关的黄瘤病,其形态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发疹性黄瘤病存在高三酰甘油血症,而其他类型的黄瘤病则可出现高胆固醇血症。
——《Andrews' Diseases of the Skin Clinical Dermatology》P525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38.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