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奶和豆浆不能盲目跟风喝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在『食物多样,合理搭配』及『多食蔬果、全谷、奶类及大豆类食物』两个准则中提到,建议每天膳食摄入奶类及豆制品牛奶是西式早餐的代表饮品,豆浆是中式早餐的传统饮品,二者均为高蛋白的营养饮料,在民间各有“粉丝”。与此同时,受到体质差异的影响,有些人喝了牛奶会腹胀、腹泻,而有些人饮用豆浆后会加重肠胃原有的不适。可见,豆浆和牛奶虽然都是好东西,还是要依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
牛奶主补虚损,豆浆重养脾胃
中医学认为,牛奶性平、味甘,具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可治虚弱劳损、反胃、噎膈、消渴、便秘等病症。《名医别录》中记载牛奶能“补虚羸,止渴下气”。豆浆多以黄豆为主要原料,其性味、功效与黄豆相似。中医学认为,黄豆性平、味甘,具有健脾宽中,润燥利水的功效,主治疳积泻痢,腹胀鼠疫,妊娠中毒,疮痈肿毒,外伤出血等病症。明代医学家兰茂在《滇南本草》介绍了黄豆“味平,治脾胃虚弱,小儿疳积,能开脾健胃”,豆浆能“润脾燥,消积痢”。一些朋友会添加赤小豆、绿豆或者黑豆制作五谷豆浆,其中,赤小豆能清热利湿;绿豆能清热消暑;黑豆则能滋补肾阴,还能解附子、巴豆、甘遂等药物之毒。正常情况下,牛奶和豆浆适合大多数人饮用。但冷痰积饮、脾胃虚弱所致的腹泻患者慎服牛奶,脾胃虚寒、痰湿内盛、水饮停滞者慎服豆浆(或黄豆及其制品)。
乳糖“过敏”者喝奶要循序渐进
牛奶虽好,但有人喝牛奶后会出现腹胀、放臭屁,是何原因?首先要考虑是否有乳糖不耐受。乳糖不耐受,是因人体缺乏能消化乳糖的乳糖酶而引起的进食牛奶或其他乳制品后发生腹泻、腹胀、腹痛和排气增多的症状。可由先天乳糖基因表达降低所致,也可由各种感染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病所致。多见于婴幼儿,成年人也常见,但随着年龄的增加,症状会逐渐减轻。
乳糖不耐受者可选择低乳糖牛奶及乳制品,或以豆浆代替;也可以用类似于“脱敏”治疗的方法,少量多次饮奶,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脱脂牛奶到低脂牛奶,再到全脂牛奶;进食牛奶时,可以适当增加淀粉类食物的摄入,如面包、饼干等,使肠道逐步建立耐受,从而改善症状。若乳糖不耐受与肠道感染、吸收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胆胰疾病、内分泌疾病等有关,需及时就医,治疗原发病。此外,对于牛奶过敏者、婴幼儿、胃动力不足者、消化吸收不良而经常腹胀者、胃溃疡等消化道溃疡患者、胆胰疾病患者,因牛奶中的特定成分可能会影响消化吸收,或导致疾病加重,能否饮用要咨询专业医师。
有尿酸困扰的人群不宜喝豆浆
对大豆过敏的人群,患有慢性胃食管疾病(如外科大手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糜烂性胃炎)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的人群,患有痛风、高尿酸血症需限制嘌呤摄入人群,均不宜喝豆浆。部分乳糖不耐受者、消化不良者以及无法消化大豆蛋白的人群,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及营养状态,适量、合理地选择。如不能喝牛奶或豆浆,就用其他蛋白质类食物代替,不可因过度追求营养而不顾身体情况过量饮用。在遵循平衡膳食原则的同时,结合个人身体状况进行饮食,才能吃得营养,吃出健康。
喝植物奶要看成分表
市面上有类似于豆浆的“网红”植物蛋白饮料,如燕麦奶、豆奶、杏仁奶、核桃奶、椰奶等,口感丰富,颇受消费者喜爱。此类饮品多是谷类或坚果加牛奶或奶粉、食品添加剂、食用香精等物质混合而成。购买时要挑选成分不那么复杂的,适当饮用;不建议以之取代牛奶及豆浆每天摄入。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40.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