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体质

在临床上看到一些患者从小就一直战“痘”不息。总是源源不断地长痘痘,用过多种手段都无法根除。还存在一些从小养成的不良习惯:早餐吃加辣椒的面条,放学后吃麻辣烫或烧烤,晚上喝浓咖啡熬夜学习……痘痘如雨后春笋般在脸上此起彼伏,满面油光,口苦不迭,早上刷牙时总要刷掉黄腻腻的舌苔。像这样平时满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舌苔黄腻的人,属于典型的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怎么辨

湿热体质可由先天禀赋形成,也可由后天失调而致,如嗜烟酒、常熬夜,或滋补过度,催生或加重湿热体质;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消愁,或长期生湿热体质活在湿热环境,也会形成湿热体质。因湿热之邪一阴一阳,在人体内缠绵难解,如油入面,故湿热体质者具有“内蒸外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 5 个方面。

(1)头身:面垢油光,易生痤疮,口苦、口臭,身重困倦;舌质偏红,苔黄腻;汗黏,有异味;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对夏末秋初的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的环境较难适应。(2)饮食:喜食辛辣、煎炸烤熏的食物,嗜好吸烟、饮酒、喝咖啡等。(3)睡眠: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的环境下入睡困难。(4)心理:容易心烦急躁。(5)排泄:大便黏滞而不易解尽,或大便干燥;小便短黄。

湿热体质者好比体内有个“小蒸笼”,加上长期偏食辛辣以及煎、炸、烤、熏之类的食物,促使体内的湿热像“蒸笼”一般上蒸口中,引发口苦、口臭、口腔溃疡等;湿热上蒸头面,可见面垢油光,甚至满脸痤疮;湿热弥漫全身,可见身重困倦、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等。湿热上蒸则多汗发黏,有异味,湿热下注则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增多,大便黏滞不畅或大便干燥,小便短黄。这些都是湿热体质者常见的困扰。

湿热体质者不耐受外界湿热气候或偏高气温,尤其是夏末秋初湿热交蒸之际,对其而言就像体内的“小蒸笼”融入体外“大蒸笼”一样,格外“煎熬”。湿热体质者常常在湿热气候或高温环境下出现失眠问题,这是由于“天人相应”,体外湿热引动体内湿热,扰乱心神,所以入睡困难。

湿热体质者具有容易心烦急躁的心理特征,这是因为湿热化火扰心之故。湿热体质者除了易生痤疮外,还易患湿疹、疮疖、复发性口腔溃疡、口臭、黄疸及高尿酸血症、脂溢性脱发、脂溢性皮炎、胆囊炎、代谢综合征、脂肪肝、前列腺炎、宫颈炎、盆腔炎等。

湿热体质怎么调

湿热体质者多为湿热蕴结不解,其调体法则为分消湿浊、清泻伏火。

饮食调养

湿热体质者宜食用性味甘寒或苦寒的清热利湿食物,如动物性食物包括泥鳅、田螺、鸭肉等,谷物及豆类食物包括绿豆(芽)、赤小豆等。果蔬类食物包括马齿苋、芹菜、黄瓜、苦瓜、西瓜、冬瓜、丝瓜、莲藕、荸荠、梨、薏苡仁、莲子、茯苓等。饮茶宜饮绿茶和花茶。少食羊肉、动物内脏等肥腻之品,以及韭菜、生姜、辣椒、胡椒、花椒与火锅、烹炸、烧烤等辛温助热的食物。

下面介绍 3 款适合湿热体质者的养生药膳。

(1)泥鳅炖豆腐

【原料】泥鳅 500 克、豆腐250 克、食盐适量

【制作】泥鳅去腮及内脏,冲洗干净,放入锅中,加清水,煮至半熟,再加豆腐、适量食盐,炖至熟烂即成。

【效用】清利湿热。适合湿热体质者食用。

(2)金银花水鸭汤

【原料】金银花 9 克,生地黄6克,水鸭1只,猪瘦肉250克,生姜 2 ~ 3 片,食盐、生抽适量

【制作】金银花、生地黄洗净,稍浸泡;水鸭宰净,去肠杂、臀部,洗净斩块;猪瘦肉洗净,不用刀切。然后将所有原料与生姜片一起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3000 毫升(约 12 碗水量),先用大火煲沸,再转小火煲 3 小时,调入适量食盐和生抽即可。

【效用】 祛湿解毒。适合湿热体质易发痤疮、常感口苦口干者食用。

(3)凉拌马齿苋

【原料】 鲜马齿苋 100 克,酱油、醋、食盐、味精、香油适量

【制作】 鲜马齿苋洗净,用开水焯后,沥干水,放入盘中,加酱油、醋、食盐、味精、香油,拌匀食用。

【效用】 清利湿热。适合湿热体质出现小便热痛、皮肤疮疡者食用

形体锻炼

湿热体质者宜做强度较大的锻炼,如中长跑、游泳、各种球类运动、武术等。夏季应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活动,最好选择凉爽时锻炼。在秋高气爽的季节,可选择爬山登高。平时也可做八段锦,在完成整套动作后,将“双手托天理三焦”和“调理脾胃须单举”加做 1~3 遍。

精神调摄

湿热体质者宜稳定情绪,应尽量避免烦躁。可选择不同形式的兴趣爱好,如练习书法、养花等。宜多听曲调悠扬的音乐,如《高山流水》等。

起居调护

湿热体质者起居应避湿热。居室宜干燥、通风良好,避免居处潮热,可在室内用除湿器或空调改善湿热环境。宜选择款式宽松、透气性较好的天然棉、麻、丝质服装。注意个人卫生,预防皮肤病。保持充足而有规律的睡眠。避免服用咖啡等可引起兴奋的饮料。保持二便通畅,防止湿热积聚。嗜烟饮酒容易积热生湿,是导致湿热体质的重要原因,所以湿热体质者必须限烟戒酒。

穴位按揉

【选穴】支沟穴(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四横指处,尺骨与桡骨之间。正坐位或仰卧位取穴)、阴陵泉穴(位于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当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仰卧或正坐垂足取穴)。

【操作】采用指揉的方法,每穴按揉 2~3分钟,每天操作 1~2 次。可拔罐、刮痧。

【功效】支沟穴为三焦经的经穴,具有清热理气、降逆通便等功效;阴陵泉穴为足太阴脾经之合穴,能健脾益气、渗利水湿。两穴合用,具有清热利湿的功效,可促使湿热从大小便而出。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50.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