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率慢更长寿?

我是遗传的心率偏快,静息心率保持在80-95次/分,只要稍微活动就加快到110次/分,我父亲高血压跟心率快有一定关系,一直规律口服降低心率的药物。人正常的心率是每分钟 60 ~ 100 次,平均每分钟 75 次。这个心率范围是一个统计学范围,是在一群健康人中测量出来的统计数据,代表这群人中95% 心率在 60 ~ 100 次 / 分钟。那其他 5% 的人群(心率低于 60 次 / 分钟或高于 100 次 / 分钟)的心率就不正常吗?显然不是。

要了解这一点,首先要知道“窦性心律”。在是否为窦性心律的基础上,再结合个人具体的情况,才能够判断心率是否异常。比如运动员的心率比较慢,通常在每分钟 50 次左右,这是正常的。另外,心率和性别、年龄也有一定的关系,如女性的心率一般要比男性快一些,年轻人较老年人心率更快。所以,不能单纯根据心率来判断自身心脏功能是否正常。那么,根据运动员的例子,是否心率越慢,代表身体素质越高,人就越容易长寿呢?

心率适中者更健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已经有了明显提高。一个人是否能长寿,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遗传、疾病、环境、饮食、运动等。国内的研究调查发现,总体而言,人的寿命与心率之间的关系呈“U”形曲线分布,心率长期过快或者过慢,都会增加死亡率。
正常人的心率由窦房结控制,窦房结相当于心脏的“指挥部”。当窦房结出现病变时,指令的下达出现困难,心率就会减慢。这时,心脏的“次级指挥部”,如房室交界区、心室,就会代偿性地发出异常心率。异常心率容易导致人体缺氧、缺血,甚至出现代偿性心室运动过速,严重者可能导致猝死,甚至死于睡梦中。因此,并不是心率越慢越好,且心率快慢无法作为长寿与否的主要判断标准。

心率过慢也很“伤”

心率过慢,又称心动过缓,可以表现为生理性和病理性。生理性的心率过慢,心率一般在 50 ~ 60 次 / 分钟,多见于长期运动人群及专业运动员,以及休息状态,对人体不会造成危害。病理性的心率过慢,心率一般低于50 次 / 分钟以下。这种情况会导致心脏泵血量的下降,导致脑、心脏、肾脏等器官供血不足。当脑出现供血量下降时,就会表现出头晕、眼前发黑、虚弱、站
不稳,甚至意识不清醒等症状;当心脏出现供血不足时,就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悸等症状;如果持续性心率过慢,还会引起肾脏供血不足,导致少尿,甚至浮肿等改变;有时出现比较明显的肌肉无力、虚弱、乏力、四肢冰冷、麻木等全身表现,也都是严重心率过慢的常见症状。如果心脏跳动停止超过 3 秒以上,就会存在猝死的风险,对患者的危害更大。一旦出现病理性心率过慢,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临床上出现的心率过慢主要见于以下几类疾病:1.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种情况是由于控制心脏跳动的“司令部”——窦房结出现了问题;2. 各种传导阻滞,即是心脏的心电传导通路出现了问题;3. 神经源性、反射性因素,如高敏颈动脉窦综合征、颅内大出血、脑中风、颅内动脉瘤或其
他原因造成颅内压升高,精神受挫、心灵受创后也可能出现心率过慢;4. 代谢、内分泌、环境因素,如甲状腺功能减退、电解质紊乱、低体温等;5. 感染或感染后因素,如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或螺旋体等病原感染性疾病。此外,心率过慢还可见于药物中毒,如长期服用 β- 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地高辛等药物。

心率过慢怎么办?

首先,及早发现并治疗心率过慢有一定的意义。可以日常留心测量心率,高危人群也可去医院进行心电图或者动态心电图检查,以便及早发现;也可以平时自行数一数脉搏数,了解日常的心率范围,以便及时发现心率减慢的情况。一旦确诊心率过慢,则需积极治疗,可以通过中药辨证治疗,大多患者都能取得较好疗效;对于严重的心率过慢,或严重的传导阻滞,或治疗效果不理想、经常发生晕厥的患者,可考虑安装心脏永久性起搏器。日常生活中,平时动作要缓慢,在发生站立、起床、低头、转头等体位变动时,要尤为注意。建议根据自身年龄及身体状况,进行适当的锻炼,因为运动可以增强心脏泵血的动力,有利于提高心率。比如年纪较轻者,可以快走、散步等;年龄大且合并有心脏问题者,建议降低锻炼强度;在没有症状的前提下,也可以散步、打太极拳等。饮食方面,注意少吃寒凉食品,可根据季节变化适当进行饮食调理。此外,还可常备心脏急救药,如心宝丸、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以备不时之需。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61.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