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的时间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晨练的队伍也随之壮大。规范正确的晨练确实是有益身心的。

四季晨练有定时

那如何科学运动,规范晨练呢?《黄帝内经》曰 :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密切,中医认为,人的作息应与自然规律相适应。首先,起居要有常,顺应四季节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夏季应该晚睡早起,秋季应早睡早起,冬季应早睡晚起。

春夏

起床时间可稍早,但也不宜早过 5:30。春天是阳气渐长、阴气渐消,万物生发的季节,晨练时必须注意防寒;夏季万物繁盛,代谢旺盛,汗液容易大泄,跑步时虽穿衣少,但也须注意保养阳气。

秋冬

起 床 时 间 应 稍 晚, 在 6:00 ~ 6:30 之间。锻炼时间不宜太长,强度不宜太大,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五禽戏等。秋季阳气收敛,阴气渐长,穿衣适当增加,需注意防寒。冬季阴气极盛,锻炼宜在室内。外出时穿衣宜厚,不可受寒。

冬季能否晨练有争议

在冬季的早晨锻炼身体,与《黄帝内经》中“必先岁气,勿伐天和”的养生之理相悖,也有悖于现代医学对生理健康的要求。有学者认为,清晨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处于低谷阶段,此时进行体育锻炼,易导致疾病的发生。冬季晨练应在室内进行。并且不宜进行剧烈运动,以微汗为主,可选择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运动后也要注意保暖,及时换干爽的衣服。因“汗出当风”,“虚邪贼风”便可乘虚而入,各种变证由此而生。

还要顺应一日节律。“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一日之内,阳气于平旦时分(天亮时)初复,以中午最盛,到傍晚已衰减。综合以上节律,为了达到阴阳平衡,应适时调整锻炼的策略,做到“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如平旦阳气初复时,阳气不足或平和体质的人适当运动有助于阳气生发,符合天人相应的规律。有很多朋友喜欢晚上运动,也未尝不可。但注意不要逆天气而行,如在大风、降温、雨雪天气或空气污染较重时,不必勉强运动。

“闻鸡起舞”莫强求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符合自然节律的作息。但有些朋友可能会过于追求“早起”,或是因自身睡眠时间短,每天凌晨三四点就醒了,索性立马出门锻炼。这种做法是十分不提倡的。首先,如前文所说,起床和锻炼时间并不是越早越好。其次,即使是睡眠时间充足的早起,也要考虑外界环境的温度与气候是否适宜,再出门晨练。若是睡眠时间不足的早起,容易引发危险。睡眠不足会使身体和精神都处于疲惫状态,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效率低下。加上起太早,天未亮,光线条件差,此时运动容易增加发生户外意外的风险。如果前一天熬了夜,休息不好,第二天就应该增加睡眠,适当晚起。如果平素有睡眠障碍,也不要盲目追求每日晨练。需要积极治疗以改善睡眠,同时调整运动方案,不要追求强度。运动前一定要重视自身的感受,感觉疲累时就不要强求。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食疗、按摩或者站桩等方法来帮助调理睡眠。

“回笼觉”别睡太久

晨练运动后,多少会有些疲惫。有些朋友选择回家立马睡个“回笼觉”,认为这样能帮助恢复状态。其实不然,运动后心率尚未恢复时,人体处于兴奋状态,直接睡觉易致心、脑、肝、肾等脏器缺血、缺氧,对心肺功能恢复不利。
在晨练后,应充分拉伸、放松肌肉,休息一段时间后,方可小睡片刻。也不可一觉睡到下午,以避免生物钟紊乱,影响夜间的正常睡眠。适度晨练有益身心健康,但不宜盲目跟风,时间、强度也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多多观察四季气候之变,聆听自己身体的感受,如此,才是真正的养生。

助眠小方

食疗:阴虚或血虚体质,可用莲子 15 克、百合 15克、银耳 30克,加适量冰糖煲糖水。
气虚体质,可用党参 30 克、黄芪 30 克、淮山药 30 克、鸡胸肉 100 克煲汤。
按摩:可点揉头部穴位,如太阳穴、睛明穴、头维穴、丝竹空穴、风池穴、百会穴等。
站桩:保持微蹲姿势,使百会穴、会阴穴、双涌泉穴连线的中点在一条直线上,使身体放松,松肩转肘,两手下垂,意守丹田。初练者可先站 5 分钟,后逐渐延长时间,循序渐进。待熟练掌握后可站 40~60 分钟。早晚各锻炼 1 次可有助于改善睡眠。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63.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