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解中医

水是自然界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物质,却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命的重要源泉,在生命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中医学里讲到水的内容比比皆是,如肺主行水、为水之上源,肾主水液,脾主运化水湿等。人体内的气、津、血、湿、痰等物质,亦与水关系密切。因此,认识了水,有利于充分理解中医。

气是“活化”的气态水

气是构成人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人体的气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为父母禀赋的先天精气,一为后天从饮食物中吸收的水谷之气,还有就是从自然界吸入的空气中的清气。其中,水谷化为精微的过程包括由水到气的气化过程。水化为气,就有了动力,从而产生推动作用。其表现在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推动各脏腑、经络等器官的生理活动,推动血液的化生和运行,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气的动力作用还表现在防御及固摄方面,如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固摄血液、精津,防止出血、多汗、多唾、尿频、遗精、早泄等。

水化为气,就有了温度,从而产生温煦作用。气的温煦作用有助于维持人的恒定体温及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还可驱散外来及内生的寒邪,从而保障脏腑机能不受其影响。

津是“高质”的液态水

水以不同的状态存在于机体之内,津液是其中一种,即以液态的形式正常存在于体内的水液及正常分泌物的总称,如泪液、唾液、涕液、汗液及尿液等。在脾、肺、肾、三焦的共同作用下,津液随着气的升降出入布散于全身,环流不息,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主要起着滋润、充养及滑利的作用。身体津液缺乏,其对身体及脏腑组织器官的滋养、濡润作用不足,就会出现相应症状,如口中津液缺乏就会感到口干口渴,眼中津液缺乏就会出现眼睛干涩,食道津液缺乏就会出现进食哽噎难咽,肠道津液缺乏就会出现大便干燥难解等。

出现津液不足、津亏津伤的原因一般是水分摄入不够、津液产生不足和津液丢失过多。津液过多停聚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如其停聚于胃中,就会出现胃部满闷、纳呆食少、泛恶欲吐等;如其停聚于肠道,就会出现腹部胀满、腹中肠鸣、大便稀溏等;如其停聚于膀胱,就会出现小腹憋胀、小便不利等。体内水分过多停聚,或因外感六淫,或因内伤七情,从而影响了肺、脾、肾及三焦、膀胱等脏腑的输布及排泄水液功能所造成的。

血是“富养”的浆态水

血液的营养和滋润作用无处不在,如面色红润、肌肉丰满、皮毛润泽、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思维敏捷、感觉灵敏、活动自如等,都是血液营养和滋润作用的具体体现。《难经》中说“血主濡之”,即高度概括了血液的作用。血液不同于津液的另一个特点是,其必须在脉中运行才能发挥它的生理效应,不像津液那样“自由”地随处可到。脉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管道系统,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环周不休,流布于全身,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必需的丰富营养。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导致血液溢出脉外,就会出现出血、失血的表现,如咳血、吐血、尿血、便血等血证。

因为血液正常处于相对“浓厚”的“浆态”,难免会出现流行不畅甚至瘀血。引起血瘀的常见因素有寒凝、气滞、气虚等。血瘀的常见症状是疼痛,而且部位固定,疼痛较剧,夜间疼痛明显。瘀血日久不散可以形成肿块。瘀血内阻则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从而出现面色黧黑、皮肤粗糙、唇甲紫黯等症状。妇女瘀血内阻,则可出现月经不调、行经腹痛,甚至经闭不行等。

湿是“浑沦”的浊态水

湿有正邪之分,正常的湿会使我们感到滋润柔和、舒爽宜人,而过度的湿则成为邪气而害人致病。湿邪其性近水而又不同于水,它没有了水的清澈、透明、洁净特性,而多了几分重浊、污浊、混浊与黏浊,所以湿邪是浊态的水。“重”即重着、沉重,“污”即污秽不洁,“混”即混沌不清,“黏”即黏腻、停滞。因其重浊,故湿邪致病时,人会出现头脑昏重、身体困重、腿脚沉重、胸脘痞闷等症状;因其污浊,故湿邪致病时,人体常常出现分泌物秽浊不清之症状,如面部油垢、大便溏泄、皮肤湿烂流水、妇女带下过多等;因其浑浊,则亦见眼眵黏糊、小便浑浊、大便带黏液脓血等;因其黏浊,其所致病常常病程较长,缠绵难愈。湿邪“继承”了水的阴寒之性,所以侵袭人体,常常耗伤阳气,出现脾阳虚的一些症状,如精神倦怠、面白少华、四肢不温、畏寒怕冷、食少腹胀、腹痛喜温喜按等。

痰是“凝聚”的胶态水

“冻凝”的原义,是指由于温度变化而使气体变为液体或液体变为半固体、固体,从而减低了其流动性,出现凝聚或停滞的现象。痰的形成,或因外感寒湿,或因内伤饮食,或因情志所伤,以致肺、脾、肾及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如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液;肾阳不足,水液失于蒸化;三焦不利,水液通调有碍,均会造成水的代谢敷布异常,水停湿聚,使原来正常的气态水或液态水变成冻凝的胶态水。

痰具有黏腻、停滞、凝聚、胶着等致病特性,不但可表现为咯吐而出的痰液,还可表现为停滞凝结于肌肉、筋骨、经络等的各种病症。如痰停聚于肺,则见咳嗽、气喘、吐痰;停聚于胃,则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停聚于心,则见胸闷憋疼、心悸怔忡;痰浊上犯于头,则见头闷头晕、痴呆健忘等。除了肺中痰液从口咳吐而出的“有形之痰”外,其余的痰统称为“无形之痰”。痰邪致病,往往缠绵难解。如果痰证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诊治,迁延日久,就会凝聚黏滞,形成坚结胶固之老痰、结痰、郁痰、顽痰。如果结成黏块、凝滞喉间,则吐咯难出、喘咳难愈;如果痰阻心窍,则可发为精神错乱的癫狂等证;如其凝滞于腹部,则易形成癥瘕、痃癖;如其凝滞于肌肤、筋骨、经络,则可见瘰疬、痰核、结节、囊肿等。如肥胖症、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脂肪肝、高尿酸血症、不孕症等,均与中医所称的“无形之痰”密切相关。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683.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