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耳道湿疹
耳朵作为暴露于外的器官之一,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大多经过积极处理或治疗都可迎刃而解。然而,发生于外耳道的湿疹看似是个小问题,却因其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点,给不少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外耳道是从耳道入口到鼓膜之间的部分,外 1/3 为软骨性外耳道,内 2/3 为骨性外耳道。外耳道皮肤总体上比较薄,尤其是软骨性外耳道的皮肤富有毛囊、皮脂腺及耵聍腺,是疖肿、湿疹等皮肤问题的易发部位之一。
湿疹有泛发和局限之分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较为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我们通常见到的散发于全身多个部位的湿疹,属于泛发性湿疹。除此之外,湿疹还喜欢“蜗居”在一些隐秘的角落,比如在女性阴部和乳房、男性阴囊部位、耳部、肛周等,因此又称为局限性湿疹。
外耳道湿疹“青睐”易过敏人群
外耳道湿疹最典型的症状是外耳道渗出淡黄色的液体,耳道发痒,如果继发感染,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道疼痛、耳鸣和听力下降等症状。一般认为,外耳道湿疹的发病与变态反应有关,也就是说,该病好发于平时容易过敏的人群。此外,外耳道湿疹的发病还可能和精神因素、神经功能障碍、内分泌功能失调、代谢障碍、消化不良等因素有关。潮湿和高温常常是外耳道湿疹的诱发因素。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细菌或病毒感染等,也可引起外耳道湿疹。比如化脓性中耳炎的脓性分泌物没有及时清理,就可能进一步引发或者加重外耳道湿疹。婴幼儿也是外耳道湿疹的高发人群之一。张志斌介绍,婴幼儿患该病,主要是由于缺钙引起的变态反应导致的,少部分是由于异位性皮炎引起的。异位性皮炎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又称为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或婴儿湿疹。
发病与风邪、湿邪、血虚有关
中医认为,外耳道湿疹的发病与风邪、湿邪、血虚有关,证型包括风热湿邪犯耳和血虚生风化燥两种。风热湿邪犯耳,是由于接触某些刺激物而诱发,以致湿热邪毒积聚耳窍,引动肝经之火,循经上犯,风热湿邪蒸灼耳廓肌肤而为病。血虚生风化燥是由于患病日久,阴虚耗伤,耳窍失养,加之血虚生风化燥,以致耳部瘙痒,缠绵难愈。中医治疗外耳道湿疹有较好的疗效,且注重治病求本,以防复发。对于风热湿邪犯耳这一型,常用消风散加减治疗,而对于血虚生风化燥型,则用当归饮子加减治疗。在内服中药的同时,配合局部涂抹氧化锌软膏等,内外并治,可以加速外耳道湿疹的痊愈。
耳与五脏六腑的关系
耳,古称“窗笼”“听户”,是人体清阳之气上通之处,属清窍之一。耳与五脏六腑的生理病理联系中,主要有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脾主升清以充养耳、肝胆之气影响耳等说法。
清窍与浊窍
中医认为人有九窍,包括头部七窍(眼孔 2、鼻孔 2、耳孔 2、口 1)加前后二阴共九个孔窍。头部七窍又被称为“上窍”或“清窍”,而前后二阴则称为“下窍”或“浊窍”。
迁延不愈者危害大
外耳道湿疹长期迁延不愈,往往会发生感染,造成耳部疼痛、肿胀。如果继发鼓膜穿孔,还可能引发中耳炎,出现听力下降,严重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外耳道湿疹患者一定要注意保持耳道的清洁干燥,避免接触水和其他液体。局部有渗出时,可以用清洁的无菌棉棒轻轻擦干。饮食上,应避免食用辣椒、咖啡、麻椒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戒烟限酒。另外,现在年轻人学习、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也是外耳道湿疹的一个病因,所以得了外耳道湿疹的患者要注意放松心情,不能熬夜。
应与感染、炎症加以区分
外耳道湿疹需要和外耳道的真菌感染以及慢性炎症加以区分,因此患者在感到外耳道有不适时须及时就诊,通过医学检查确定诊断后再配合治疗,不可盲目自疗。
外耳道湿疹和外耳道真菌感染,两者的相似症状就是耳朵痒。外耳道湿疹是流黄水,局部皮肤发红、脱屑。外耳道真菌感染,局部看起来像发霉了。如果出现了耳朵奇痒难忍,建议首先到医院做耳内镜检查,以及时鉴别是外耳道湿疹还是外耳道真菌感染。这二者的治疗是有区别的:外耳道湿疹需要抗过敏治疗;外耳道真菌感染则需要将局部的真菌团块清理出来,然后给予抗真菌治疗等。
慢性外耳道炎也常常会出现耳痒不适,有时候有少量分泌物流出,可以出现耳疼等症状,与外耳道湿疹较为相似。但外耳道慢性炎症通过局部检查,可以看见外耳道皮肤增厚,撕脱后局部往往有渗血,进行分泌物培养,往往能培养出细菌,因此可以对二者进行鉴别。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733.html


共有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