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
近年来,药店货架上琳琅满目的“藿香正气”系列中成药,如胶囊、口服液、滴丸等令
人挑花了眼。那么,这些药物有什么异同呢?
多管齐下 温化湿邪
其实,早在宋代,“藿香正气”就已经成为百姓居家必备之良药,在太医局发布的处方手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以下简称《局方》)中记载了藿香正气散的配方与适应证。这是一副治疗外感风寒、湿浊内阻的好方子,通俗点讲,就是着凉的同时有湿浊在胃肠作怪,令人一边上吐下泻,一边发热怕冷,类似现代的胃肠型感冒。方名既突出了核心药物,又点明了其功效内涵。正气是机体维持正常活动、抵御外邪的根本,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为正气提供了物质基础。当外邪,尤其是脾胃最厌恶的湿邪入侵,芳香类药物能够温化湿浊,给脾胃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鼓舞正气,一举驱散外邪,“藿香正气”
即取此意。
方中的藿香、紫苏、白芷均为芳香之品,辛香行气,对内唤醒惰怠的脾胃,对外可打开体表腠理,给寒湿一条出路。其余药物分工明确,从源头开始对湿浊展开全面、多角度的穷追猛打;白术、茯苓助力脾胃工作,厚朴、大腹皮推动气机流通,截断湿邪卷土重来的机会;半夏、陈皮则专攻抱团的痰湿,在桔梗的帮助下将其驱逐体外;甘草是协调者,确保各小分队高效协作,完成任务。整张方子为了对付寒湿邪气,使用了醒脾、健脾、行气、温化等多张组合牌,为处理湿邪提供了范本。
剂型多样 辨证选用
藿香正气方创制之初即为散剂,把所有药物磨成粗粉,加生姜、大枣煮开,过滤后趁热服下,很快起效。宋朝官方大力推行散剂,藿香正气散被顺势载入《局方》而家喻户晓。与汤、丸、膏等剂型相比,散剂既保证了药材的充分利用,又便于携带,小小一包,随用随煮,颇能救急。此后,效力更强的藿香正气汤、服用方便的藿香正气丸陆续出现,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
新中国成立后,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制药企业进行了一系列新剂型的开发。1954年,天津隆顺榕推出了酊剂藿香正气水,与原散方相比,去掉了桔梗及煎煮所用姜枣,易白术为苍术,加强燥湿力量。酊剂是以酒精为载体萃取药物的有效成分,藿香正气水直接取藿香、紫苏的核心成分——挥发油,其余药材一部分水煎,一部分用乙醇浸泡取渗滤液,全部混合后成药中乙醇浓度高达 40% ~ 50%, 这正是藿香正气水辛辣灼热的口感来源。拧开即饮,吐泻立缓,很长一段时间里酊剂独霸市场,藿香正气水成为出行必备,解暑刚需。
酊剂还可以外用,有文献报道称用藿香正气水涂抹患处能阻止湿疹蔓延,减少渗出;将浸满藿香正气水的棉球塞入肚脐可有效缓解腹痛及晕车症状。然而,藿香正气水接近高度白酒的口感并不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儿童、老人、孕妇以及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工种从业者。随着科技进步,更多剂型的藿香正气类药物陆续开发上市,以满足价格、地域习惯、应用情境的不同需求。例如在南方大部分地区,藿香正气主要用来治疗肠胃不适;在华北地区,中暑或患肠胃型感冒时藿香类药物是第一选择。
伴随着剂型改革,“藿香正气”大家族不断发展壮大,涌现出片剂、口服液、软胶囊、滴丸等。其中,颗粒剂最接近散剂,原汁原味;片剂相对便宜,但起效慢;滴丸起效快但价
格较高;酊剂能快速驱散寒气,但口感刺激;口服液、合剂服用方便,但味道不佳;胶囊口感好,但不宜久放;丸药药力较弱,但能长期服用。各药的适应证也有些许差别,大家可根据自身需求,在医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剂型。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1748.html


缙哥哥
我还是喜欢酊剂,见效快。
Nono@缙哥哥
就是口感太差,我喝过一次,全吐出来了
缙哥哥@Nono
哈哈,我很喜欢这个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