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治疗荨麻疹——桂枝麻黄各半汤

什么是经方

经方是指汉代以前经典医药著作中记载的方剂,以张仲景的方剂为代表。虽然关于经方有多种说法,但中医界目前最为普遍的说法是指中国汉朝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之方剂。经方的特点可概括为“普、简、廉、效”。所以后世所公认的“经方”是指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所记载的方剂。

又有人把经方称做经典方或者经验方,因其药味少、配伍精当、疗效确切,而被广大患者和医家所乐道。唐宋以后的一些方子,因其配伍精当、药味少、疗效好,也符合经方的特点,因此也被归在经方的范畴以内。总之,从现在人的角度来看,经方是具有“简约、经济、高效”特点的方剂。

经方的地位

经方,是中医方剂大厦之柱梁,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支撑。经方,是中医临床治疗之武器,是中医临床诊疗规范之准绳。经方,是中医临床疗效的保证,是临床疗效提升之必须。

我在临床中也切身体会到经方的魅力,今天介绍一例自己用桂枝汤类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荨麻疹,收获奇效。

荨麻疹的表现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其临床表现为局限性风团样损害,骤然发生并迅速消退,愈后不留任何痕迹,有剧烈瘙者也可发于躯干、四肢。皮疹为多形性,自觉剧痒。简而言之,时期时消,易反复发作。

初起皮肤局部发生瘙痒,抓后皮肤潮红,迅即发生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鲜红色或瓷白色风团,剧烈瘙痒,此起彼伏,越抓越多,数小时后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一般皮疹泛发全身,黏膜亦可受累。发生于胃肠道可伴有腹痛、腹泻,发生在喉头黏膜,则可引起喉头水肿产生呼吸困难、胸闷、憋气,严重者可窒息死亡。反复发作者,可迁延至数月或数年。

病例分享

高某,女,20岁。恶寒流涕6天,全身风团伴瘙痒3天。

现病史:患者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寒,无发热,无汗,流清涕,无痰,稍有咽痛。3天前全身出现红白色风团,夜间瘙痒甚。口中和,周身乏力,入睡困难,食欲稍差。小便可,大便不成形,2天一行。

既往史:每逢换季湿疹发作,十余年前荨麻疹曾发作1次。

家族史:母亲患荨麻疹。

过敏史:对芒果过敏。

望闻切诊:舌淡红苔白,脉弱。

中医诊断:瘾疹(风寒束表,肺卫失宣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拟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

处方:

桂枝10g、麻黄6g、荆芥10g、防风10g、生姜6g、炙甘草6g、大枣10g、赤芍10g、牡蛎30g、龙骨30g、炒苦杏仁6g、蝉蜕6g、茯苓皮15g。4剂,颗粒剂冲服。

分析:恶寒无汗,无发热,流清涕,稍有咽痛,脉弱,属太阳病证。此方为治“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之太阳病,取麻黄汤治表实无汗,桂枝汤治表虚有汗,二方合用,又小制其剂,则既能发小汗以祛邪,又无过汗伤正的弊端。辨证当着眼于邪气不甚,有欲出外解之机,见面有热色、身痒等症。因舌苔白,周身乏力,食欲差,为脾虚夹湿,故加茯苓皮健脾化湿。其中,“口中和”一症很关键,若“口干”则为阳明见证,不宜使用本方。依据胡希恕老中医经验,常以荆芥、防风代替麻黄,即桂枝汤加荆、防,治疗恶寒、身痒起疹之皮肤病有良效 。患者因瘙痒剧烈而影响睡眠,加龙骨牡蛎强这种壮性的收敛药,具有收敛镇摄、潜镇浮越之效。

4日后患者复诊,诉瘙痒较前明显好转,微微汗出,偶有干咳,纳眠可,二便调。予上方去麻黄、荆芥,龙骨、牡蛎,加枇杷叶10g、生黄芪15g。又服1周未见复发。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302.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