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脱发(雄激素性脱发)中医诊治

脂溢性脱发(又称雄激素性脱发),是一种发生于青春期或青春期后毛发进行性减少的疾病,在男性主要表现为发际线后移和头顶部毛发进行性减少和变细,女性表现为弥漫性头
发变稀,少有发际线改变。在影响外貌美观的同时,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中医学对于脱发的认识,是一个从“虚”到“实”的立论过程。从初期的肾虚、气血不足为主要原因,到金元后期热、瘀、风等实证占主导,逐渐深入、丰富。根据病因及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证型:

肾虚精亏

多表现为脱发处头皮光滑,发稀疏细软。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有“肾气实,发长齿更……肾气衰,发堕齿槁”的记载,是对头发最早的生理认识,认为肾精的盛衰影响着头发的荣枯。《内经知要·卷上》:“肾者,精之处也,发色黑而为血之余,精足者血充,发受其华矣。”中医学认为“肾华在发”“发为血之余”,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精血同源,精血充足则毛发壮而润泽。若肾精亏损,发失濡润、滋养则枯焦脱落。近现代医家遵循“乙癸同源,肝肾同治”之中医理念,
认为肝肾不足是本病发病的中心环节,为病之本。

补肾填精

《东医保鉴》多用六味地黄丸、肾气丸以滋水益精。如《医宗金鉴》以六味地黄丸加四物汤,近现代医家扬前辈之长,选方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等方剂为基础方加减。

血虚失养

血虚脱发多表现为发枯无泽,感风邪而化燥还可见头屑的增多,兼见面色无华,舌淡苔白。

《诸病源候论》明确了血虚引起脱发的病机,“血盛则荣于须发,故须发美;若血气衰弱,经脉虚竭,不能荣润,故须发秃落。”血虚不能随气循行荣养皮肤,毛发则无以充养
而脱落。邓铁涛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血虚气亦虚,气虚血更虚,因而临床上常将气虚与血虚共同辨治。朱仁康认为该证型常见于病后或妇人产后,气血不能上潮巅顶而致头发脱落。

养血补血

《外科正宗》载神应养真丹养血祛风以治油风,此方为补血调经之经典方四物汤加味
而成,近现代多用于斑秃的治疗。吴崑于《医方考》中以人参养荣汤治疗眉发脱落。近现代医家未拘泥于古方,对该病的治疗有新的见解,如陈达灿认为气在气血之间占主导,故重用黄芪,取其补气生血生发固发之功用。

湿热熏蒸

湿热多导致头发油腻、头皮光亮潮红,常伴口臭、便秘、溲黄等。

《黄帝内经》:“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 脾主运化,若平素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脾虚则水液无以运化而成湿,日久郁而化热,火热外蒸或挟风流窜肌表经络,上蒸巅顶,腐其发根而致脱发。这是由于现代人生活更加丰富,饮食条件有
所提升,工作应酬繁多、熬夜,饮食不节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

清热利湿

《古今医案按》记载朱震亨以防风通圣散为主要方剂治一少年湿热脱发。该方是刘完素创建的开通玄府的代表方。《外科证治全生集》则提出蛀发癣的治疗,热重用生地黄,湿重则用二妙散。

血瘀毛窍

《诸病源候论》中引养生方言:“血液不滞,发根常牢。”为血瘀致脱的理论基础。直到王清任于《医林改错》中首次提出“无病脱发,亦是血瘀”之观点。《血证论》延续了王清任的瘀血脱发论,谓:“瘀血在上焦,或发脱不生。”发为血所养,瘀血阻滞于头部血络,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发失滋养而脱落。脂溢性脱发是一种慢性皮肤病,而久病多瘀,故在临床上,尤其是一些顽固性的脱发,要注意辨析其“瘀”之因素。

活血化瘀

血瘀致脱当以活血,常用《医林改错》通窍活血汤治疗。方中芳香开窍与活血散瘀之品同用,祛瘀效佳。唐宗海于《血证论》中提出和法是治血证的第一要法,故用和解剂代表小柴胡汤加一些活血药来治疗脱发。

血热风燥

血热多致头发枯黄,头皮瘙痒,搔之白屑起,兼见口干舌燥等热象。

张从正于《儒门事亲》首提“发早白落,或白屑者,此血热太过”之说。血热生风,热性上炎,风为阳邪,其性开泄,风热上窜巅顶,耗伤阴血而化燥,发失滋养而不固。《医碥》在此理论基础上,将脱发与人的性情、体质联系起来,“子和所论甚是,后顶发脱落者,其人必躁动多火……顶发茂密者,其人必沉静少火。”为后世以情志论脱发开辟了先河。

凉血消风

治疗当以清热凉血,消风化燥为主,多用凉血消风散。此方最早记载于《外科正宗》,针对风、湿、热、燥四邪而设,在皮肤科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节选自侯思凡、顾炜:《脂溢性脱发中医诊治源流探析》,中医临床研究 2021年第 13卷第29期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325.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