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丹毒有优势

昨天分享了一个丹毒病例,今天来科普一下这个疾病。

什么是丹毒?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色如涂丹的一种急性感染性疾病。西医也称丹毒,又称急性网状淋巴管炎。其临床特点是病起突然,恶寒壮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焮热肿胀,迅速扩大,边界清楚,发无定处,数日内可逐渐痊愈。每多复发。本病发无定处,好发于小腿、颜面部。根据其发病部位的不同名称各异,如发于头面部者,称为抱头火丹;生于胸腹腰胯部者,称内发丹毒;发于小腿足部者,称为流火;新生儿因多发于臀部,称为赤游丹毒。本病西医也称丹毒。其临床特点是起病急,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出现赤红,色如涂丹,焮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丹毒的表现

临床表现多发于小腿及面部。新生儿丹毒,常为游走性。发病前可有皮肤或黏膜破损、足癣等病史。初起常有突然发冷、恶寒、高热、头痛骨楚、胃纳不香、便秘溲赤等。

继则局部皮肤见片状红疹,迅速蔓延成大片鲜红斑,略高出皮肤,边界清楚,压之皮肤红色消退,去除压力后重复出现红色,若热重出现紫斑时,则压之不褪色。患部表面紧张光亮,摸之灼手,肿胀、触痛明显。

发生在头面部者

如由于鼻部破损引起者,先发于鼻额,次肿于目,而使两眼睑肿胀不能开视;如由于耳部破损引起者,先肿于耳之上下前后,次肿及头角;如由于头皮破损引起者,先肿于头额,次肿及脑后。

发于腿胫部者

多由趾间皮肤破损引起,先肿于小腿,亦可延及大腿,愈合容易复发,常因反复发作,皮肤粗糙增厚,下肢肿胀而形成淋巴性水肿(象皮腿);

新生儿丹毒,常游走不定,多有皮肤坏死,全身症状严重。

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

血常规检查提示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浆液性渗出液中细菌培养可发现ß一链球菌生长。

丹毒病因

中医认为

素体血分有热,或者在肌肤破损处,外受湿热火毒之邪乘隙侵入,郁阻肌肤而发。

西医认为

本病是由溶血性链球菌经由皮肤或黏膜细小创口,引起的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比如我分享的病例就是因为自行搔抓面部导致小破口)

丹毒的中医治疗

内治

以凉血清热、解毒化瘀为原则。发于头面者,需兼散风清火;发于胸腹腰胯者,需兼清肝泻脾;发于下肢者,需兼利湿清热。

外治

(1) 外敷用玉露散或金黄散:以冷开水或鲜丝瓜叶捣汁或金银花露调敷,并时时湿润;或鲜荷花叶、鲜蒲公英、鲜地丁全草、鲜马齿苋、鲜冬青树叶、绿豆芽菜等捣烂湿敷。

(2)若流火结毒成脓者,可在坏死部分作小切口引流,外掺九一丹、敷金黄膏。

(3) 砭镰法:患处消毒后,用七星针或三棱针叩刺患部皮肤,放血泄毒,或配合拔火罐,令出恶血,任其自流,待自止后,敷金黄散。此法只适宜于下肢复发性丹毒,禁用于抱头火丹、赤游丹患者

丹毒的预防

(1)卧床休息,充分饮水,抬高患肢。

(2)有肌肤破损者,应及时治疗,以免感染毒邪;因脚湿气致下肢复发性丹毒患者,应彻底治愈脚湿气,以减少复发。

(3)已形成大腿风者,每可用绷带缠缚,宽紧适度;亦可用医用弹力护套绷缚。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377.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