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毒的主要检验指标

最近门诊上出现了几例要求检测梅毒的患者,但大多人不太了解需要检测哪几项,且应该如何评判。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系统性的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母婴传播和血液传播。目前梅毒检验诊断指标主要有血清学检验和病原体检测,应用比较广泛的是梅毒的血清学检测
梅毒血清学检测主要包括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两种,它们分别包含多种检测方法。下面主要介绍大多医院常用的RPR和TPPA。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快速反应素试验,RPR)

主要用于筛查病人、观察疗效、判断复发与再感染。

由于该试验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的可能,因此临床上必须结合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结果综合分析,而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对于大多数梅毒患者而言,不论治疗与否,通常终身阳性。

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学试验(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

这种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一般用作证实试验。这种试验是检测血清中抗梅毒螺旋体IgG抗体,即使患者经过足够治疗,仍能长期存在,甚至终身不消失,血清反应仍持续存在阳性,因此,不能用于观察疗效。

两种试验结果评价

梅毒化验检查示RPR-/TPPA+时,要至少有2年的随访化验,才可以诊断为梅毒治愈;若为很早期的梅毒感染者,15-30天应再次化验;若确认试验出现假阳性现象,需再次进行确认试验并稀释;若为潜伏梅毒,需采用多个化验方法,通过了解患者的驱梅史综合考虑。

梅毒治疗后定期血清学随访的重要性 

梅毒治疗的目的不仅是要临床症状消失,而且最好要达到血清学滴度下降到低滴度或者转阴性。

但由于血清学滴度下降程度和转阴率与驱梅治疗开始时间和是否规范治疗密切有关。一般早期梅毒(一期和二期)规范治疗后血清转阴率较高,且高滴度血清固定者也较少,但晚期梅毒或不规范治疗者转阴率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增高:

治疗结束后3~6个月血清较治疗前下降2个滴度(即下降4倍,如1:16到1:4)或以上者表示疗效较好

若下降不到2个滴度,要考虑治疗效果不佳。如滴度升高要考虑治疗失败。或有症状复发,均应复治或者更换不同药物治疗1个疗程。必要时做脑脊液和HIV检查。

血清低滴度阳性,属于血清固定

若血清固定其滴度≤1:4者经2~3年随访无变化也无临床症状,可不必重新治疗;若血清固定≥1:8一年以上,应行脑脊液检查排除无症状神经梅毒,也可重新治疗后继续随访。若已排除无症状神经梅毒并已作重新治疗随访2~3年则不必重新治疗,继续随访。必要时做HIV检查。

梅毒治疗结束后,随访过程中血清已转阴但随访中又重新转为阳性者应重新接受治疗。

若随访过程中血清滴度很不稳定,甚至高到1:16~64,重新治疗后仍不能稳定者,必要时可作为神经梅毒治疗后继续随访。

血清学复查不易过早或过迟,按照规范在治疗后3个月复查最佳。

梅毒的治疗原则是诊断明确、尽早治疗、剂量充足、疗程规则、治疗后随访观察、配偶或性伴同时接受检查和治疗、治疗期间禁止性交,力争达到临床和血清学均治愈的目标。

本站 [ 羽儂医话 ]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均为本人独立创作,采用「CC BY-NC-ND 3.0」创作共享协议。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426.html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打赏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