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有冬季皮肤瘙痒的困扰吗?
冬季到了,你有没有觉得嘴唇发干、眼睛干涩、皮肤干燥瘙痒等症状呢?最近,我们皮肤科门诊接诊的皮肤瘙痒患者明显上升,以老年人最为多见,这与目前干燥的天气状况有关。虽然,湿疹、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等疾病,都会出现秋冬季节加重,但许多人的身上并没有出现上述疾病的典型皮疹,只是自觉皮肤瘙痒,经常搔抓,甚至皮肤上留下抓痕、血痂等,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影响睡眠。
还记得一位老爷爷全身瘙痒来就诊时说“我一痒就用开水烫皮肤,烫的时候舒服,过后越来越痒,睡不着觉,可怎么办呢?”这时我都会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苦口婆心”地劝他千万不要拿热水烫,用好保湿乳才是止痒的第一要义啊!下面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皮肤瘙痒症。
为什么冬季皮肤容易瘙痒呢?
首先,随着年纪增长,皮脂腺活性降低,皮肤保存水分的能力会下降。
其次,皮肤的表面是由皮脂膜形成,可帮助肌肤维持适当的水份,一旦皮脂分泌减少,无法满足制造皮脂膜的需要,皮肤就会变得干燥。冬季气温降低,皮脂和汗水的分泌都会急速减少,空气干燥使得皮肤水份逐渐蒸发,皮肤的表面就变得更粗糙。
另外,天气转凉,许多人有洗热水澡的习惯,加之认为皮肤瘙痒是由于不清洁引起的,从而使用具刺激性的香皂或清洁剂,破坏皮肤屏障,刺激角质层增生,使皮肤更加干燥。出现瘙痒而搔抓后皮肤表面的皮脂膜遭到破坏,更加重了水分的流失,因此更加干燥、瘙痒,形成恶性循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怎样预防冬季皮肤瘙痒呢?
1、避免频繁洗澡,勤用保湿乳
洗澡次数不宜过多,冬季1周1-2次即可,水温不宜过热、过烫,37℃以下为宜。选择中性或油性的护肤浴皂,避免频繁搓澡,搓澡1月一次即可。最重要的是,在洗浴后全身涂抹具有保湿功能的护肤霜,以减少皮肤水分丢失,促进皮肤表面形成人工的油脂膜,减轻皮肤干燥,从而缓解瘙痒。
2、饮食清淡,起居规律
中医讲:“饮食有节,起居有常”。避免进食各种刺激性、辛辣等食物,多吃水果蔬菜,保证足够的蛋白质和充足的维生素摄入。尽量不吸烟,少饮酒、浓茶、咖啡等。在医生指导下可适量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及维生素E等,记住不要盲目过量摄入维生素。根据气温、季节变化注意防寒保暖,避免物理性损伤刺激皮肤。避免过度地使用电热毯和暖气,若室内干燥,可使用加湿器。内衣应选择棉织物,宽松舒适、透气好,既对皮肤刺激小,又不过紧,以利于血液循环。
3、心态平和,适当锻炼
保持心情舒畅,适当进行户外活动,转移对“痒”的注意力,防止精神因素加重全身瘙痒。如果皮肤瘙痒已经发生,保持心气平和,坦然面对。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提高皮肤对营养的吸收,还可促进汗液的分泌,减轻皮肤干燥,缓解症状。
那么中医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瘙痒呢?
皮肤瘙痒症在中医上称为“痒风”或“风瘙痒”。《诸病源候论》指出:“风瘙痒者,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气血相搏,而俱往来于皮肤之间,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可见,从中医讲,老年人脏腑功能渐衰,气血化生不足,从而导致血虚,血虚不能濡养皮肤,则出现皮肤干燥、脱屑等;血虚生风,则致皮肤瘙痒。或老年体虚,肝肾不足,精血亏损,致血虚生风化燥,久病及络,脉络癖阻。中医治疗此症是通过滋养阴血,使肌肤得养,营卫调和。常用药物有熟地黄、当归、白芍、黄芪、枸杞子等。(请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中医学认为病多从外入,医有外治法以应之,故先取其外;病亦生于内而形诸外者,亦可以外治,非外者不能治内。中医外治也可治疗皮肤瘙痒,比如各类针、灸、拔罐、刺血、温泉疗法、矿泉疗法、自血疗法、脐疗、埋线等。中药外治手段中包括中药外洗、熏蒸、熏洗、外涂等方式。常用药物有苍术、生地黄、荆芥、赤芍、生地、首乌、艾叶等。(请在医生指导下辨证使用)
如果瘙痒严重,除了做好皮肤护理以外,要及时来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应用中药及西药,切不可盲目用药。
原创不易,欢迎保留原文链接转载,原文链接:https://yunong.me/49.html


老俍
我就有这个问题,到了冬天肚子两边可痒痒,终于知道该咋办了~~~
晨岩
荆芥10克 防风10克 当归15克 生地15克 赤芍15克 川芎10克 何首乌30克 虫退10克 黄芪15克 白蒺藜12克 地肤子12克 蛇床子12克 白鲜皮20克 徐长卿20克 连翘10克 甘草6克 金银花15克 菊花10克 公英15
这副中药喝了好多,这两年症状较轻就没喝,吃一个名为“湿毒清(诺金)”的中成药
Nono@晨岩
哈哈 很懂呀
Nono@晨岩
不好意思中午用手机看的,没看全评论。这个中成药虽然叫湿度清,但也有一些疏风理气的药物,功能比较齐全